节点文献
品读,为仿写打开一扇窗
【关键词】 品读;仿写;开头;结尾;游览顺序;谋篇布局;写作技巧;
【正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就是倡导的就是“以品读来促写”的写作方法——仿写。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品读范文进行仿写,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品读教学中,我们必须要体现一个“渗”字,突出一个“导”字,强调一个“悟”字,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找到一扇窗,指导学生从品读文章中模仿写美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笔者在指导学生仿写景物的教学中,是以《颐和园》为范文,指导学生仿写《美丽的校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读《颐和园》,仿写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先让学生品读文章的开头的结尾,“悟”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精妙之处,如《颐和园》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结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开头点题,主体充实,结尾照应开头”是作文最基本的结构。文章的主体写完了,结尾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照应开头,随之收尾,增强了文章的完整性,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从品读《颐和园》的开头结尾后,仿写出的自己文章开头:我们的学校是个美丽的学生乐园。结尾:学校的美景还多着呢!请您有机会来细细参观。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开头中结尾的仿写,从品读《颐和园》后也给自己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
二、品读《颐和园》,仿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
《颐和园》一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丽景色,展现了颐和园景色的全貌及特征。移步换景法是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这种方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因而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仿照《颐和园》一文,采用“移步换景法”的游览顺序确定出要写的美丽景物,有学生依次写了校门口、操场、艺术廊。有的学生依次写了操场、教学楼、植物园。学生就这样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做到心中有景,才能够使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写“流水帐”。
三、品读《颐和园》,仿写文章的谋篇布局
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文的拐杖。比如《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写的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上的美丽景物,条理很清晰,是学生仿写的典范。学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续写,描写学校的美丽景色,学生都能仿“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写了美丽的校园里的操场、艺术廊、教学楼、植物园等景色,通过这次习作,很多学生都感受到了学校的美丽。单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这次习作就是成功的。
四、品读《颐和园》,仿文章的写作技巧
在《颐和园》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充分认识、体会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悟”出《颐和园》的写作技巧。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个错误,一是将它写成“流水帐”,就像有的游记,看起来写了很多景点,却每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的选出其中一处,进行具体描写;二是写到的景物虽然也有背景介绍或细节描写,但显得有些如同蜻蜓点水,碰了一下又绕开了;三是文章详略安排不合理,开头起因部分介绍过细过长,而文章中间部分去没有很好地展开,六百字的文章写了三百字还没写到重点。《颐和园》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写景文章,它的“妙”处并不取决于作者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作者选择的景物是否每个都能引起我们读者的兴趣。作者在文章中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上的美丽景色,作者无论写到多少处景物,但重点写了长廊的长、美丽,还有登上万寿山所看到的景色,其他的都是略写,从品读中,学生能悟出了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也学会仿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
在写作技巧上,《颐和园》这篇课文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还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是指要写出该事物与其它与物的不同之处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描绘,不可一笔带过。在描写过程序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仿写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的对文章的品读,品读美文,为仿写打开一扇窗,让学生把从品读文章学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让学生从仿写中培养出写作兴趣,在教学中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去“仿”,作文水平就慢慢得到提高。
一、品读《颐和园》,仿写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先让学生品读文章的开头的结尾,“悟”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精妙之处,如《颐和园》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结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开头点题,主体充实,结尾照应开头”是作文最基本的结构。文章的主体写完了,结尾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照应开头,随之收尾,增强了文章的完整性,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从品读《颐和园》的开头结尾后,仿写出的自己文章开头:我们的学校是个美丽的学生乐园。结尾:学校的美景还多着呢!请您有机会来细细参观。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开头中结尾的仿写,从品读《颐和园》后也给自己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
二、品读《颐和园》,仿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
《颐和园》一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丽景色,展现了颐和园景色的全貌及特征。移步换景法是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这种方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因而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仿照《颐和园》一文,采用“移步换景法”的游览顺序确定出要写的美丽景物,有学生依次写了校门口、操场、艺术廊。有的学生依次写了操场、教学楼、植物园。学生就这样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做到心中有景,才能够使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写“流水帐”。
三、品读《颐和园》,仿写文章的谋篇布局
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文的拐杖。比如《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写的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上的美丽景物,条理很清晰,是学生仿写的典范。学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续写,描写学校的美丽景色,学生都能仿“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写了美丽的校园里的操场、艺术廊、教学楼、植物园等景色,通过这次习作,很多学生都感受到了学校的美丽。单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这次习作就是成功的。
四、品读《颐和园》,仿文章的写作技巧
在《颐和园》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充分认识、体会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悟”出《颐和园》的写作技巧。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个错误,一是将它写成“流水帐”,就像有的游记,看起来写了很多景点,却每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的选出其中一处,进行具体描写;二是写到的景物虽然也有背景介绍或细节描写,但显得有些如同蜻蜓点水,碰了一下又绕开了;三是文章详略安排不合理,开头起因部分介绍过细过长,而文章中间部分去没有很好地展开,六百字的文章写了三百字还没写到重点。《颐和园》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写景文章,它的“妙”处并不取决于作者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作者选择的景物是否每个都能引起我们读者的兴趣。作者在文章中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上的美丽景色,作者无论写到多少处景物,但重点写了长廊的长、美丽,还有登上万寿山所看到的景色,其他的都是略写,从品读中,学生能悟出了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也学会仿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
在写作技巧上,《颐和园》这篇课文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还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是指要写出该事物与其它与物的不同之处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描绘,不可一笔带过。在描写过程序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仿写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的对文章的品读,品读美文,为仿写打开一扇窗,让学生把从品读文章学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让学生从仿写中培养出写作兴趣,在教学中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去“仿”,作文水平就慢慢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18/1/3 15:27:38
- 【点击频次】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