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2016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作者】 何丹华

【机构】 湖南省永川市双牌县江村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试卷分析
  1、试卷题型与结构:一是选择题22题(44分);二是判断题有5题(5分);三是简答题4小题共31分;四是辨析题7分;五是综合探究题13分。总题数有34个小题,总分100分。
  2、本次题量稍大,按中考题量进行模拟。试题难度适中,学生基本都能提前完成试卷。
  二、试卷定性分析
  总的来说,这次试卷基本是结合时政和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改精神出题,试题难度适中、坡度平缓,较有利于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考试结果反馈,成绩不理想。如下表:







  四、学生失误原因分析
  学生的整体成绩没有提高,人平才54分左右,没有达到预想的70分成绩。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对品德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不牢、概念模糊,学生除了在容易出错的题目出现问题外,另外还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出错,问题的关键还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所致。因为基础知识不牢而导致出现错误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普遍。如简答题第30题分值10分:失分严重。(1)”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请阐明这一举措的理由。4分”多数学生得1分,甚至0分;把理由答成措施。第(2)问“列举两个近年来我国采取的扶贫措施。”少数学生答“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改革开放”。这样把国家的大政策当作具体措施来答。第(3)问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自己如何响应扶贫号召”答作“解决100万个农民温饱”等这样的口号语言,没有结合自己的情况来答题,故丢分严重,审题不清。这些学生占35%左右。
  2、学生对信息的识读、分析、归纳、甄别能力弱,学生对时事政策类的材料题了解少,和对深层次隐性信息也无法拓展和深化。材料解析题中,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如何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解题非常关键,要特别重视审题。
  3、答题规范欠缺,语言平淡、苍白。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使用学科专业用语来叙述,叙述过于口语化,措词不当等,导致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如四大题的32题辨析题7分:此题多数学生对“怎样认识我”没有抓住“自我评价,他人和集体的评价”三个方面去答。判断也不正确,理由答不全。得分也不高,一般得分在2——3分。这就要求学生做到答案科学规范,尽量使用教材语言和时政术语。
  4、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已做过题目,不能举一反三,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只注重数量,根本没有回过头浏览那些有代表性的题目,结果学得很累,效率却不高。如有8个选择题、第一个大题在其它练习中已经出现过。可在学生中仍有人20%未得满分,很可惜。
  五、今后改进的措施及策略
  1、要培养学生对选择题的选项的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抽取能力,要训练学生从题干材料中抽取出对答题有直接影响的信息,同时加大训练力度,对于属于“好中选优”的选择题要着重训练,此类题目也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
  2、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着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很多知识都是在课堂上提到的。但就是反复提到学生仍然不停出错,这反映出了这些出错的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进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
  3、加强读时政,找联系,即知识链接;加强读例题,悟方法,即从精典例题中吸取怎样去分析解答的方法;做练习,长能力,即多做时事政策类的材料题,精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着眼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立足于考纲和教材的要求。我们只有“号准中考脉搏,关注热点,精选专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再者每个学校的学生素质也不样,情况也不同,我是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的,一家之言,有些不妥之处,望同行们指出,以供大家参考。
  • 【发布时间】2018/1/3 15:29:24
  • 【点击频次】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