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新探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制定;实践策略;
【正文】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课堂教学实施方案首要内容的教学目标,是我们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根本依据,也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考量指标。所以说,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我们实施教学行为的首要之首,备课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预设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呢。下面,我以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为平台,谈谈如何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制定应全面科学
科学,是指教学目标制定的正确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制定的意义要全面,不过于单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也称“四维目标”,这就为我们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方向。落实到实践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还要考虑结合本节课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哪些能力,结合本节的内容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重视情感方面的要求,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等。这样可以使几方面的教学目标起到相辅相成,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目标,有效的目标,才能我们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总的目的。
而传统教学,教以应试,学以求分,功利性太强,常把数学生活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课标则要求在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我们就应从“四维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制定。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能面面俱到的结合,因为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就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四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四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制定应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数学教学,应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要达成这一目的,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我们就必须因材施教,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基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其目标意识被体现出来,可以看出,不仅全面,而且对学生以后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教学目标制定应体现分层梯度进阶
在总目标的背景下,对于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我们应体现分层性,梯度提出,让学生逐层进阶,达到新课标要求。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层就是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另一层就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课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们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①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②基本功好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设计教学目标既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体现知识间的层级递进的关系,同时也要联系课时目标的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当然,一堂课有效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僵化和不变的,也是不可完全制定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如果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发展。因此,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有效性,更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露恒,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6年。
[2]梁星全,如何制定教学目标[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
[3]苏惠虹,浅谈有效教学目标制订的重要性与策略[J].新课程,2012年。
一、教学目标制定应全面科学
科学,是指教学目标制定的正确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制定的意义要全面,不过于单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也称“四维目标”,这就为我们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方向。落实到实践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还要考虑结合本节课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哪些能力,结合本节的内容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重视情感方面的要求,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等。这样可以使几方面的教学目标起到相辅相成,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目标,有效的目标,才能我们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总的目的。
而传统教学,教以应试,学以求分,功利性太强,常把数学生活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课标则要求在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我们就应从“四维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制定。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能面面俱到的结合,因为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就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四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四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制定应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数学教学,应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要达成这一目的,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我们就必须因材施教,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基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其目标意识被体现出来,可以看出,不仅全面,而且对学生以后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教学目标制定应体现分层梯度进阶
在总目标的背景下,对于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我们应体现分层性,梯度提出,让学生逐层进阶,达到新课标要求。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层就是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另一层就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课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们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①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②基本功好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设计教学目标既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体现知识间的层级递进的关系,同时也要联系课时目标的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当然,一堂课有效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僵化和不变的,也是不可完全制定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如果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发展。因此,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有效性,更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露恒,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6年。
[2]梁星全,如何制定教学目标[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
[3]苏惠虹,浅谈有效教学目标制订的重要性与策略[J].新课程,2012年。
- 【发布时间】2018/1/3 16:56:37
- 【点击频次】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