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庭期望值高,学生学习压力大,加之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不成熟,极易做出过激、极端行为,对家庭、社会产生不良后果。可以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采取有效的矫正策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培养中学生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善于合作等良好心理品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一、几起案例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16年4月28日13时许,重庆彭水桑柘中学学生沈某与同校学生赵某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赵某胸部,赵某经送桑柘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6月3日,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初级中学八年级三班的陶某,因不堪同学欺凌选择用服毒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2017年4月10日中午十二点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河道初级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打架事件,造成两名初三男学生一死一伤。
一个个案例既触目惊心,又令人揪心。从这些案例中折射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自负、叛逆、自卑、易怒等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位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缺位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不完整及不和睦的家庭;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
2.学校因素。一是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业及人格形成产生的影响。如:教师没有积极身上的心态可能导致学生懒散、学习无动力,最终学业成绩不达标而焦虑、自卑。二是应试教育及学校精放式的管理模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恐惧之中,身心没有放松的时间,极易形成消极、抑郁、逆反等不良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吧、电子游戏机室等过度娱乐、赌博等不良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中学生学习;不断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风气严重地妨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淫秽书刊、音像制品等严重扭曲中学生心理。
4.学生自身因素。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这个阶段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时期,另一方面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因此,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期,如若自我控制不好,就很容易出现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将来的工作生活。
三、培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幼儿到少儿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养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营造温情关爱的家庭环境。无论父母怎么忙、怎么难,都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不能因生活所迫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或者放任自流,要保证孩子人格的完整性,避免孩子因青春期出现问题。二是大力开展家庭感恩敬畏教育。让学生在家庭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帮助父母买买菜、做做饭、拖拖地,给亲人捏捏肩、捶捶背、洗洗脚,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三是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家长必须从自身做起,改变自我,教育子女时不能太急功近利,只关注学业成绩,不注重孩子心灵、自我、人格的培养。
2.优化良好的学校环境。一是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保持和谐、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二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学生时代的感情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学生都会猜测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而老师对每个学生也会有自己的评价。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在与学生平等交往中建立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朋友关系。三是打造和谐的班级环境。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减小到最低程度。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检验好学校的标准是不能只为培养优秀学生,要看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改变;检验好学生的标准是学生要有丰富的思考能力。因此要改变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培养他们优秀品德、艺术特长、乐观性格等。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要整顿文化娱乐市场,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二是加强影视文化作品监管。要加强对影视文化作品的严格审查,允许播放的影片、电视剧,出版的文学作品要做到内容健康,导向正确,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各级行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不能惟分数论,要德、能、勤、绩等综合考量,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育人导向。四是构建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政府部门要加强协作,确保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总之,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强则国强”的谆谆教诲,始终把青少年健康作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亿万家庭福祉,事关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根基的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常抓不懈,扎实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几起案例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16年4月28日13时许,重庆彭水桑柘中学学生沈某与同校学生赵某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赵某胸部,赵某经送桑柘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6月3日,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初级中学八年级三班的陶某,因不堪同学欺凌选择用服毒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2017年4月10日中午十二点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河道初级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打架事件,造成两名初三男学生一死一伤。
一个个案例既触目惊心,又令人揪心。从这些案例中折射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自负、叛逆、自卑、易怒等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位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缺位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不完整及不和睦的家庭;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
2.学校因素。一是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业及人格形成产生的影响。如:教师没有积极身上的心态可能导致学生懒散、学习无动力,最终学业成绩不达标而焦虑、自卑。二是应试教育及学校精放式的管理模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恐惧之中,身心没有放松的时间,极易形成消极、抑郁、逆反等不良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吧、电子游戏机室等过度娱乐、赌博等不良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中学生学习;不断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风气严重地妨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淫秽书刊、音像制品等严重扭曲中学生心理。
4.学生自身因素。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这个阶段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时期,另一方面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因此,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期,如若自我控制不好,就很容易出现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将来的工作生活。
三、培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幼儿到少儿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养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营造温情关爱的家庭环境。无论父母怎么忙、怎么难,都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不能因生活所迫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或者放任自流,要保证孩子人格的完整性,避免孩子因青春期出现问题。二是大力开展家庭感恩敬畏教育。让学生在家庭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帮助父母买买菜、做做饭、拖拖地,给亲人捏捏肩、捶捶背、洗洗脚,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三是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家长必须从自身做起,改变自我,教育子女时不能太急功近利,只关注学业成绩,不注重孩子心灵、自我、人格的培养。
2.优化良好的学校环境。一是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保持和谐、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二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学生时代的感情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学生都会猜测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而老师对每个学生也会有自己的评价。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在与学生平等交往中建立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朋友关系。三是打造和谐的班级环境。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减小到最低程度。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检验好学校的标准是不能只为培养优秀学生,要看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改变;检验好学生的标准是学生要有丰富的思考能力。因此要改变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培养他们优秀品德、艺术特长、乐观性格等。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要整顿文化娱乐市场,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二是加强影视文化作品监管。要加强对影视文化作品的严格审查,允许播放的影片、电视剧,出版的文学作品要做到内容健康,导向正确,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各级行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不能惟分数论,要德、能、勤、绩等综合考量,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育人导向。四是构建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政府部门要加强协作,确保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总之,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强则国强”的谆谆教诲,始终把青少年健康作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亿万家庭福祉,事关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根基的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常抓不懈,扎实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 【发布时间】2018/1/3 18:02:46
- 【点击频次】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