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作者】 罗 丽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实践经验、知识水平。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反思(reflection)以充实、更新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对学习的认识与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达到默契,促使共同发展。笔者通过听课、调查、问卷、观看教学录像等手段对以下几个问题从教师角度进行了反思。
  一、外语教师如何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语言输出的正确性,对学生语言练习中的错误往往是有错必纠,结果不少学生惧怕失败,不愿练习,自然无法取得进步。究竟如何对待这些错误?
  首先要明确“错误”的概念。在学生语言输出过程出现的错误中,有的是一般意义上的错误,有的是“偏误”。英国语言学家Corder曾对“错误”(mistake)和“偏误”(error)进行了区分:错误具有偶然性,属于语言运用(language performance)的范畴,犯错误者往往能够意识到错误,必要时可以自己修正这些错误;而偏误则具有系统性,属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范畴,它们往往重复出现,犯偏误者也意识不到所犯的偏误,偏误实际上是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偏误,是人们以外界的语言标准来衡量它们的。
  其次,对待不同的偏误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总的来讲,在纠正学生偏误的过程中,既要强调语言的正确性,也要强调语言的流利性。一方面,教师要从偏误的可理解程度(intelligibility)、可接受程度(acceptability)及冒犯程度(irritation)来决定是否纠错。可理解程度指的是含有错误的句子所传达的意义是否能被理解;可接受程度是指听者或读者对偏误严重性的判断;冒犯程度是指偏误对听者或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刺激。例如,如果你问一个女士:“How old are you?”这句话从语言形式上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语用上说则是不可接受的,是冒犯人的。
  第三,教师应知道该怎样纠错。纠错方法不当,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通常,当我们发现学生出错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我们可以用疑问语气重复他所说的内容,看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便自己纠正。2)指出错误之处,让回答者自己纠正。3)叫另外一名学生纠正错误。在这里必须注意,不要让前面回答问题的学生处于尴尬境地,觉得自己很笨,不如别的同学聪明。4)教师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会错,不要只让学生重复一下正确答案就完事。
  另外,在纠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评价学生错误的准确性,以及纠错的一致性,以免给学习者造成混乱,影响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语言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也不应把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答复定为错误的。
  二、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可以刺激学生思考,了解教学成效,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所在,提高教学的功效。但是,笔者通过听课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提问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使用问题类型。通常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种类型:程序性问题(Procedural Question )、趋同性问题(Convergent Question)和趋异性问题(Divergent Question)。程序性问题用来组织日常教学,如:Has anyone brought a dictionary to class?趋同性问题与教学内容有关,回答时无需深思熟虑,如: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ftware and hard ware?趋异性问题要求学生进行高层次思考,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信息,如:Do you think computers have had any negative effects on society?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趋同性问题较多,这虽然有益于学生回忆课堂所学内容,但因问题的答案比较简短,不能提供产生更多的语言机会。
  2.问题要因人而异。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请相应层次的同学回答,让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如果问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那就等于白问,甚至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误解,认为老师看不起他;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太多,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不依某种规律的点名方式进行提问。许多老师在提问时会按座位次序或学号次序让学生回答问题,这种规律的提问,往往使学生只关心那些和他有关的问题,属于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便很容易忽略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做补充。回答问题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重要的是参与。
  4.处理好提问的密度。有的老师一节课上几乎不提问,学生没有紧迫感和参与感,上课很容易开小差。但问的太多了,学生的思维过于紧张,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特别是学习中等的学生,往往会想“下一个问题是什么”,“会不会叫到我”。提问只是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这样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5.把握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回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思维无法深化,容易造成“卡壳”冷场、答非所问。研究表明只要把等待时间延至3到5秒,学生参与欲望就会增加,参与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事实上,一成不变的最佳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一定要因学生而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学生和课堂环境是一个变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常规的教学方式中又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客观地观察教学并对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评判和反思,也就是说对教学过程中的各步骤提出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予以解答,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 【发布时间】2018/1/3 18:07:32
  • 【点击频次】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