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奠定人生良好基石

 

【作者】 梁华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奠定人生良好基石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埔中心小学 梁华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因此,养成教育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品质、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老师特别是一个班集体的班主任老师应特别重视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为学生奠定人生良好基石。我认为抓好养成教育应该重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正面认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及时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对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细微行为及时否定、批评、杜绝。诸如扔一粒瓜壳、乱涂乱画、说一句粗话脏话、做事拖沓、迟到早退等等。批评、杜绝这些不良的细微行为,才会有利于肯定和弘扬那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才会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优秀品质,才会有利于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让学生形成正面的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关键期,从点滴细微处抓起
  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自律性差,我们要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因此养成教育要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开始时,对学生所设定的目标要求不可过高,不可急于求成,要树立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训练学生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生活习惯,训练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训练学生上下楼梯的礼让习惯,训练学生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训练学生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的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科学用眼的习惯,训练学生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三、要持之以恒,坚持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如:每天进教室要整理衣服;上课铃响学习用具要摆放好;看完书籍放回原位等等。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新的《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天班级中有负责人检查汇报,对不好的行为习惯要马上纠正。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巩固自身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建立家校联网,让家长在家里也要随时指导和督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四、及时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
  及时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个体行为规范的考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合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点评,增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使行为规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还可以定期评选出“行为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可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能力的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及克服方法。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就会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五、家校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校讯通”“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学生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才能在各方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成才之前先成人,从容面对未来的挑战。

  • 【发布时间】2017/2/11 20:25:34
  • 【点击频次】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