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邱凤娣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红新小学 邱凤娣


  【摘 要】 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即使掌握了数学知识也不会灵活运用;如果思维能力的培养脱离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尝试中有些许体会以下三点是笔者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做法 :
  一、 注重“说”的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加强口头语言训练,对迅速发展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语言都能得到训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 “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只满足于迅速获得正确的结果,还应该要求迅速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说出解题的思路,讲清依据,使思维外化、具体化、深刻化。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小数除法解决问题”归一问题的教学,教师出示例题:5头奶牛一周产奶70千克,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题意、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指名汇报分析过程。一位学生说:用70÷5=14(千克),算出平均每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再用14÷7=2(千克),算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另一位学生说:我先用70÷7=10(千克),算出5头奶牛平均每天产奶多少千克,再算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即用10÷5=2(千克);还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还有一种解法,先算出5头奶牛一周产奶的天数,用7×5=35(天),再算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即用70÷35=2(千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归一问题的解答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注重“做”的训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孩子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活动。在充分感知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鲜明的知识表象,由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时,教师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 )=8,接着让学生拿出8根木棒,在桌上摆,摆一次写一道算式,( )+( )=8,如摆出 ︳︳︳︳︳︳︳+ ︳,便写出7+1=8,然后把木棒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7+1=8,6+2=8,5+3=8,4+4=8,3+5=8……
都摆出来,教师又结合书上的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题的意义。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变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得到了开发,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
  再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
  师:小明买了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篮子里,每个篮子放几个?
  生:每个篮子放2个。
  师:现在老师有2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篮子里,每个篮子放几个?
  生:每个篮子放1个。
  师:现在老师只有1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篮子里,每个篮子放几个?
  生:每个篮子放半个。
  师:孩子们,半个在数学中怎么表示呢?请你拿出准备好的纸片,想一想,你能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或者剪一剪的方式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吗?学生马上动手折、涂、剪纸片,手、脑一起活动,“一半”即“1/2”就在孩子脑中形成了知识的表象,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形象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尽量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他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展和加深。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因此,教师在每教新知识时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小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教学“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23+25=48中得出:48-25=23;48-23=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再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先出示计算题:
  30÷6=(  )   20÷4=(  )   15÷5=(  )  24÷6=(  )
  33÷3=(  )  24÷2=(  )   87÷3=(  )  80÷4=(  )
  第一行的四道题由学生直接口算,后面的题口算不出来时可以用笔算,但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接着再让学生试一试口算800÷4=(  ),通过几道计算题,从旧知识入手,由浅入深,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口算方法,另一方面借助87÷3=(  )这道题,帮助学生回忆笔算除法的步骤与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试一试口算800÷4=(  ),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动脑想办法,从而努力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要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善于把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 【发布时间】2017/2/11 20:28:00
  • 【点击频次】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