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浅谈

 

【作者】 杨祖权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浅谈


贵州省兴义市第三中学 杨祖权


  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很多种,我认为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去,对此我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注重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强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得地理知识的结果。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性的重要特质,我们地理教师应通过地理教育实现学生的创新价值。各种地理活动最重要的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个性,支持独立创新,探索地理科学的未知部分,这样才能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转轨为“创新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地理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目前地理教学应克服程式化的教学法,要设置问题的情境,“引疑释难”,开拓视野,引进现代先进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学”。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性研讨会,也是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意识,增强他们识别地理科学发展过程的素质和辩证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中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并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辩证地看待周围事物,情感、理智都有较深刻的发展,能客观的看待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因而对高中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可以以“案例化”的课堂模式展开。其教学方式由“生活体验→展示案例信息→案例探究→技能形成”四个环节组成,此活动以案例探究贯穿始终,其要求如下:
  生活体验营造案例背景——如在介绍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这一节时,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的小区内,北楼和南楼的楼间距最少保持多大的距离,才能保证北楼充足的阳光?你们小区的楼间距是否符合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想到与太阳光线有关,进而让学生自觉了解太阳光线在一天一年内的不同变化。
  展示案例信息——教师根据案例背景提供一些探究所需的资料、方法,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准备工作,在这些资料的展示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掌握的资料更具有代表性,我们也可由学生围绕材料背景提供相应资料,为合作学习打下伏笔。
  案例探究——即依据“案例”信息,围绕核心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结合教材内容,探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因,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提出改进思路。
  如讲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旅游资源开发评价”这一节,我从本地旅游资源开发入手,以“宝鸡市旅游开发之我见”为题,探究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基本原则,分析某地旅游资源开发规模的影响因素,分小组讨论宝鸡的旅游资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后让学生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
  技能形成—即通过以上探究,新旧知识产生碰撞,体验探究喜悦和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产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欲望。从学生的这种心理出发,教师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解决问题。如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传统工业区》这一节,探究了鲁尔区从兴起到鼎盛,后走向衰落,最后重新焕发活力的原因,此时学生已经形成了分析某个工业区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就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借用鲁尔区的经验,谈谈我国应怎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此来加深技能的形成。
  高中毕业班面临的是高考和就业,因而其学习方法重在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或重建,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而高三地理复习必须讲究效率和方法。针对高考十项能力的要求,我们设计以下复习模式,“知识梳理—考点提示—例题解析—图示训练”,在此课堂模式中以学生参与、归纳、思考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1.知识梳理——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对知识体系、层次、脉络从整体上把握全貌。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章节的知识结构,然后与大家交流,最后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由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结构,转为主动的内化知识结构。
  2.考点提示——根据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知道这一章节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应培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并结合知识结构体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能力,明确方向。
  3.例题解析——根据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精心编写例题,或设计现实生活的案例,或时政热点的背景材料,同学生一起进行思维的探索与知识的整合,以期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
  4.图示训练——无图不成题,地理图示题多种多样。首先在平时就要训练学生如何读图,从图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并从图上读取有用信息,然后让学生学会绘制各类图形(如等值线图、剖面图、结构图、曲线图等等)。落脚点就在于把握地图,心中有图。同时,图示训练也可以形成有效记忆和长效。

  • 【发布时间】2017/3/21 17:00:23
  • 【点击频次】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