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 王洪梅 罗 燕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直属小学 王洪梅 罗 燕


  【摘 要】 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朗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关键词】 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朗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牢固掌握汉语拼音,做好朗读准备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小学语文教学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这主要是让小学生在学好汉语拼音以后,利用它来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使用它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朗读。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连基本字音也无法读准确,更别说朗读了。相反,如果汉语拼音掌握好了,学生朗读起来也会轻松快捷得多。一年级的课文都采用全文注音的形式,这样既巩固了刚学会的汉语拼音,又为正确认识汉字提供了方便。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只要看看头上的拼音就能正确拼读了,达到了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在二年级以后的语文教材中,遇到没见过的生字,也都有注音,满足了学生的朗读需求。由此看来,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学生识字、阅读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孩子刚入学时,教师要切实抓好汉语拼音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汉语拼音。可针对拼音字母的特点,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采用儿歌、童谣、手势等形式,把抽象的拼音字母形象化、趣味化,让孩子准确地掌握汉语拼音,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便利。
  二、正确处理语言单位,清除朗读障碍
  首先,朗读指导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结合,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生字和词语是朗读的最小单位,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只要把一个个生字生词掌握了,朗读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但是低中年级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语文素养相对较差,语感较弱,对于比较抽象的语言单位不能正确区分。记得在教《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有好多同学始终将“泥泞”一词读破。现在是三年级了,今天我仍发现个别学生在摘录《槐乡的孩子》一文的优美词语时,摘录本上出现了这样的词:“长长的钩”,而课文中是“长长的钩刀”。像这样连一个词语都不能正确分辨,要朗读好课文也只是一句空话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要把一些抽象的词语列举出来,让学生反复朗读。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气氛,激发朗读兴趣。要把自己和学生摆放在相同的位置,和孩子们一同朗读课文。每拿到一篇新文章,老师首先要范读,让学生当听众,给老师的朗读予以评价。看老师是否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不顿读、不唱读。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专心,都想找找老师的缺点。老师读完后,有的说“你这里多读了一个字”,有的说“你读掉了一个字”,有的说“你这个字没有翘舌”,还有的说“你这里停得太长了”。接着,让同桌之间相互读,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可以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
  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拓宽朗读道路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紧扣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如《灰雀》一文,可以围绕“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优秀品质?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然后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大多数学生认为列宁是个爱鸟的人,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像“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列宁把周围的树林找遍了”等依据来;也有人认为列宁很喜欢这个小男孩,在知道小男孩捉走了他心爱的灰雀以后也没有责怪他,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以后也没有再问他。他怕伤害了小男孩的自尊心。又如《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时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在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可围绕“高尔基是如何让小男孩为他照相的?小男孩是怎样给他照相的?”这两个问题来讨论,学生从字里行间明显感受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很自觉地融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朗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入情入味了。
  四、全面激发学生情感,推进朗读高潮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将枯燥的语言文字读得鲜明生动,赋予强烈的感情内涵。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课题,提醒学生将“我们”一词读重音,学生开始觉得奇怪而新鲜:就这么几个字老师怎么老让我们读啊?读着读着,他们读出味道来了。于是我开始发问,课题中蕴涵着什么感情?学生答道:“骄傲”、“自豪”、“得意”、“了不起”。那么,作者为什么骄傲自豪呢?这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学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了答案:这是一所美丽的民族小学;这是一所团结的民族小学。有了这样深厚的感情积淀,在读课文最后一段时,学生就有感而发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针对不同学生朗读上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朗读的乐趣。

  • 【发布时间】2017/3/21 17:19:32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