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黄海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关寨镇第一中学 黄海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综合国力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无法提高民族素质,更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因此,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有效导入和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建构教学理论》书中提到“应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心引向进入准备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处于“乐于接受”外界刺激对大脑皮层的影响之情境中,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其兴趣和注意力。兴趣的触发又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如在呈现新课之前,可从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点展开;或从学生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话题入手;或以实物,各种教具呈现入手进行新课导入。有效导入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课导入方法有:
  1.情景导入法。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展示题目,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分析,而后教师点拨,学生交流、总结提高。如讲解追击应用题前,先介绍飞机的飞行等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联想,并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教学导入法。即教师通过展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以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身边的问题为主,同时和书上的知识性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答案,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导入新课的教学。
  3.形象导入法。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或实物进行导入,例如,在《多边形》第一课时教学前,先放几分钟介绍形状各异的建筑物图形让学生形象地记住多边形的性质和特点。
  4.对话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广泛的对话来交流。通过对话,可以充分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例如,学生在了解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对数的故事前,是万万没有想到对数的发明是如此激动人心的,当了解之后,再也不会认为对数是枯燥的东西。有效导入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从深入浅出的道理或事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要注意,有效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以能使学生“动”起来为止。
  二、启发式与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关于储蓄利息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到银行调查储蓄的利息、利息税,自己去银行存钱等,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学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这种教学法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法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现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根据“教参”的提示进行“一厢情愿”“单向流动”的教育过程,把学生当作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备课时,就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这种教育方式无异于“以锤击冷铁”,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只有研究和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方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教学内容必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使其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数学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动机直接影响数学教学效果,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方能实现教育目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无论是“学生中心论”,还是“学生主体观”,都强调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观念。
  三、有序竞争与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开展有序竞争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少年争强好胜心较强,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妥善组织一些学习竞争。心理学研究表现,学习竞争以竞争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习的心理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影响其学习效果。但教学实践还表明,学习竞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对成绩中上的学生正影响最大,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收效甚微,甚至产生负影响——自暴自弃,学习积极性受到损伤。因此,在竞赛形式上,应体现鼓动进步和团结协作精神,尽量多用集体竞赛(如组与组之间、排与排之间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竞赛项目可设置动手制作、解决问题方法、计算能力等。必须注意的是,尽可能让成绩差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发现其“闪光点”,保护其兴趣与积极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是“掌握学习”、“单元过关”教学模式的创立者。他认为,教师应努力为班内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强调“高峰体验”是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新兴趣的源泉,“应该让学生经常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寻求对自身价值的积极认可,成为学习的主角,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因此,在教学环节都重视有序竞争,并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学生积极参与、有序竞争中获得较满意的学习效果。
  四、学法指导与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侧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等。例如,《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这课的导出,不妨充分利用实验特有的探索设计,让学生们自己探索,从而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自学能力)。对于例题中的教学,由于有理数的加法学生已经学过,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计算出答案,方法不限(动手能力)。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呈现的解题过程丰富多彩,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同学的运算较简捷,为什么?通常哪些加数放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观察能力)?学生们很顺利地总结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和解题的关键。再利用例3的内容,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7/3/21 20:22:02
  • 【点击频次】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