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作者】 丘 翔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河源市源城区丰源学校 丘 翔


  【摘 要】 初中化学计算题是广东历年中考化学卷的压轴题,区分度较好,也是中考化学卷中分量比较重的部分。初中化学计算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学推算能力。由于很多学生缺乏一些解题的技巧或巧解方法,面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计算题时,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畏惧心理油然而生。因此,平时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掌握解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表格题;坐标题;数据拆分法;点线拆分法

  近几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卷的最后一道题,题型都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分值约为9分。考试大纲对于考生的要求是,能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根据试题要求,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虽说是简单的计算,但是对于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近几年我们河源考生在计算题方面,失分率一直居高不下,不作答的学生较多,造成整体成绩不理想。
  造成计算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该计算题往往考查酸碱盐的性质和溶质质量分数,由于酸碱盐的性质知识范围广,知识难度较大,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就很难准确理解题意;二是学生缺乏解决计算题的有效方法,并缺乏应对难题的经验,考试时就显得手忙脚乱无从下手;三是学生缺乏钻研精神,有畏难情绪,近年在中考化学计算题方面放弃作答的学生不少。
  接下来,本人将一些关于初中化学计算题方面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以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希望能给与学生们一些帮助。
  一、 准确审题,少走弯路
  审题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尤为关键的一步,若审题错误,下面的解答就会出错,若无法理清题意,具体解题也就无从谈起,若审题不仔细,可能会走弯路。审题过程就是阅读、分析、思考、对比、推理的过程,要做到精准审题,需了解几个方面:(一)题目提供什么信息,有的是直接呈现,有的是隐含的,如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等;(二)题目求解什么,即未知量,明确目标,少走弯路;(三)明确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
  为了做到准确审题,读题时需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发掘隐含条件,整理数据,分析图表信息等,这样审题就能做到快、精、准。
  若题目内容丰富,涉及的反应物较多,或含杂质物质的计算,关系错综复杂,难于破解题意,可以采用流程图表示题意,这样把问题变得直观可视,既能排除无关物质的干扰,又便于检查。
  举例: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化学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小苏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将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计算:(1)生成的气体质量为                   ;(2)求样品中的NaHCO3质量分数和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提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因此可知二氧化碳质量为4.4g。
  观察流程可知,NaHCO3是生成CO2的反应物,因此可利用NaHCO3+HCl=NaCl+H2O+CO2 ↑求出NaHCO3 的质量和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通过观察流程可知,反应后的溶液是NaCl溶液,溶质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NaCl由反应生成,另一部分NaCl是原样品中的杂质。反应生成的NaCl可由CO2求得,另一部分NaCl可由样品总质量减去NaHCO3 的质量求得。
  二、 巧用方法,提高效率
  近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卷的计算题,常考的题型是表格题和坐标题,采用的方法以差量法、拆分法等居多。
  (一)差量法,差量法就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比例关系作为解题方法。
  举例:将10gCO与CO2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灼热的CuO,得到11.6的气体,求原混合气体中CO2质量
  解:设10g混合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质量为X,依题意得

  CuO  +  CO ======   Cu   +  CO2         △m
                28                              44       44-28=16
                                                  X       11.6-10=1.6 g
  ■=■
     ∴x=4.4g
  答:略
  (二)拆分法
  一种类型是数据拆分法,即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对比,或各组实验数据之间的对比,然后把相关数据进行拆分,继而分析出数据的特点,从而找到化学反应的规律。
  举例:某同学为探究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先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
  (1)上表三次实验中,合金里的铁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2)该铜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
  (3)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保留至0.1%).
  提示:首先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拆














  其次通过数据分析可知20克合金与80克稀硫酸能完全反应;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中的铁均完全反应。
  再三选取第一次实验数据或第二次实验数据,通过0.4克氢气可以求算出20克合金中铁的质量和铁的质量分数。
  四是利用流程图表示第三次实验中物质的关系,可知80g稀硫酸是完全反应的,利用0.4g的氢气就可求解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对数据的拆分在整个解题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帮助学生明确了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并扫除了杂质或过量物质的干扰,为求解作了很好的铺垫。
  另一种类型是点线拆分法,将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转化为简单,这种题型以坐标题居多。
  举例:取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溶液27g放入烧杯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滴入NaOH溶液的质量在0~4g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与氯化铜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                g;
  (3)原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提示:首先根据题意和坐标图,把加入的NaOH溶液分为两部分,先加的那部分NaOH是与HCl反应,未有沉淀生成,这部分消耗了4g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后加的那部分NaOH是与CuCl2反应,生成Cu(OH)2沉淀,这部分消耗了8g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
  其次利用8g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计算混合溶液中CuCl2质量,从而计算出原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分数。
  利用拆分法将复杂关系变得简洁明了,明晰了各步的反应,也理清了解题思路,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三)关系法
  中考化学计算题往往涉及到的物质多,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多,关系错综复杂,学生难以准确理解题意,缺乏解题方法的同学面对这种类型题时,往往会深思不得其解。若学生会利用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写出关系式,就能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这种方法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运用会更多,中学生熟练使用关系法解题,就能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解题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写出题意涉及的所有化学方程式写出来,其次是利用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写出关系式,最后列比例式求解。初中阶段一般是不使用关系式求解,需要列出化学方程式求解,只要理顺了各物质的关系,解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举例:将2g氮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后将所得白色沉淀过滤、洗涤、蒸干后得到5固体,求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和质量分数。
  提示:首先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 , CO2+Ca(OH)2=CaCO3↓+H2O;其次根据两个反应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可知CO和CaCO3化学计量数比为1:1,可列关系式CO~CaCO3利用5gCaCO3求出CO的质量和质量分数。 
  要突破中考化学计算题,提高得分率,最根本的是学生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做铺垫,并通过针对性习题的训练来去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技巧,这样考试时就能做到“心中有知识会读题”、“心中有法不慌乱”。

  • 【发布时间】2017/4/9 10:22:13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