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作者】 蒋洁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东平镇合江村小学 蒋洁雅


  【摘 要】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巧引妙渗、如何有话可写、如何起好题目、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观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做法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下面结合工作实践谈一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做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如何进行巧引妙渗
  《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
  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诵入境、感情交流、角色表演、音乐渲染和媒体展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巧引妙渗,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引导学生实践积极的环境行为。
  二、如何在作文时有话可写
  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何故?生曰:“无话可写。”这一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1.班会课是捕捉材料的一个窗口。老师批评了谁,表扬了谁,这些内容都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不同性质的文章;2.每周一升旗时校长总结一周情况时所讲的话要应注意听讲,讲话的内容是小练笔的好素材;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生活条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等;4.和周围人交往时,对这些人的看法或从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5.学了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等。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材料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了。
  三、如何起好作文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起得好,会给文章大增光彩,就如一部电影剧名起得好,就能吸引观众,就能赋予电视剧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命题是一门艺术。以2000年高考的命题为例,作文给出的题材是“诚信”,许多考生就干脆都以“诚信”作为了文章的题目,千篇一律,怎能引起阅卷老师兴趣?而有些同学就在命题上下了功夫,如:“《7-1=0》、《诚信?人生》……”这样的题目便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差,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作文时不仅要要求明确,还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让学生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有意识地去锻炼学生的命题能力。即在每节非命题作文时,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进行命题比赛。
  “万事开头难”,设想一个拿着笔不知道写什么题目的学生,他(她)怎么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事实证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学生才能由此而产生联想,从而进入构思,写出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四、如何在作文教学时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能力培养是应该具备内容。那么应该如何在作文教学时进行德育教育和能力培养呢?
  (一)要深刻把握作文题目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因子。
  比如,给学生命题作文《我们家乡的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从表象到内容表达对家乡可喜变化的赞叹,挖掘这一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引导学生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深切热爱之情。
  (二)要掌握好作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教学中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作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引作文题目、题材和体裁不同而各有不同,教师在讲评作文前应当形成清晰的思路,从细微处入手恰当地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讲评《母亲节》作文时,可以从“母亲节的由来”、“我最想对母亲说的话”、“母亲节我为母亲做点什么”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亲情教育。
  (三)要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深入观察社会,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格精神的教育。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现象,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真挚的笔触,让他们明事理、知廉耻、辨荣辱,进行人格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扎实的训练中下工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雨欣.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J].在线,2009,2.
  [2]李淑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5.

  • 【发布时间】2017/4/9 13:18:52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