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教师心理素养的提升与 激发学生内动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 李 燕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议教师心理素养的提升与激发学生内动力之间的关系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 李 燕


  【摘 要】 教师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的心理素养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业务水平、品德修养,才能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心理品质进行过滤,剔除不合胃口的,吸收与自己情趣相近的,使自己逐步向自己喜欢的教师靠近,形成与教师相类似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教师;心理素养;学生;内动力

  一、关于心理健康
  (一)健康新概念
  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重新定义,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做到客观刺激与主观反映保持一个平衡的恰当的状态,能够做到内外协调统一,并且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俞国良主任提出以下标准: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教师的心理素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阳光、积极、充满活力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同样是这些积极的东西。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能积极而快乐地接受一些挑战或是高效地完成自己所面临的任务。反之,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消极的。而这些,也会直接反映到学生对思想、学习的认识层面上来,时间久了,就会带来相关的体现,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就会形成萎缩、小胆、没有责任心、自私等不良品质。
  三、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心理素养好的教师,容易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即使学生达不到要求,也会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同时,教师也能更多地开发学生的特长,创设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并能走进学生当中,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对学生就容易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推动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对学生就会出现一些负面的看法。有时候,可能并不是一些很大的问题,也会在他的心里放大开来,然后对学生进行过分的批评,这样,学生心里自然不会服气,教育的效果就会走到反面。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评价、对待自己和别人,容易作出一些轻率、偏执的举动,对学生的毁誉褒贬常凭个人的好恶决定,以致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这些消极的、压抑的情绪会导致学生不安、惶恐以及忧郁、怨恨的心理,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显然会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容易给学生造成多种适应不良症。
  四、教师健康的心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好的推动作用。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的教师能经常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避免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不利的刺激,同时能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引导全体学生积极认真地参加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得到教师赞赏的机会。
  相反,一个心理素质欠佳的教师,容易对各种教育情境无能为力,并因皮常常冲动、发脾气,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使他们产生焦虑、自卑、兴趣降低等消极心理因素。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20名学生编为一个班级。这些学生中,有学习好的,也有不好的,有一些学生甚至是原来班级里的一些调皮孩子,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事。在这个班级里,教师每天充满激情,不管是课堂上还是下课后,都能和学生友好相处,教师以积极地引导为主。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反应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对人热情,对事认真,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五、教师的健康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心理健康,分对学生的认识才会公平、公正,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他能以客观的心态来看待,对于一些问题,也能够公平地来处理,这样,学生尊重教师,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
  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这些情形的出现,意味着教育的失败。而这些,除了教师本人的教育水平之外,也和教师的心理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那些发展好的班级,教师大都是心理健康的,而那些出现了问题的班级,教师往往会一肚子的抱怨,对学生、对学校、对工作、对社会上的一些事都充满了不情绪。他的这些不满情绪会影响到他对学生、对工作的态度,学生对教师的不满直接导致了工作的失败。
  六、教师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个性的表现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仅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赖于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个性影响着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有时甚至是终身的。学生通过对教师的认同加以模仿,并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品德。学生的这种心理行为是一种内驱力作用的结果,是自觉自愿和积极主动的,这不是教师仅靠说教或靠手中的“权利”发号施令所能产生的。
  苏霍姆林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灵的投射力最强,影响尤为重要,教师良好的心理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体现在学习方面,会让学生充满信心,能够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而且对自己会有比较高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学生会表现得觉悟高,进取心强,对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以推动学生内动力的形成和完善。

  • 【发布时间】2017/4/20 16:42:39
  • 【点击频次】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