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几点要素

 

【作者】 才让太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几点要素


青海省同徳县民族寄宿小学 才让太


  【摘 要】 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的要素:夯实基础,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学以致用,彰显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激情燃烧,加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童趣童真,尊重儿童自我;智慧充足,内蕴深沉,不负语文教学使命。
  【关键词】 充满活力;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教师来说,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关键在于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语文课堂,即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因施教者、受教者的不同及时间地点氛围的千差万别而异彩纷呈。我认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的要素。
  一、优化课前准备,预设到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进行有效的预设。 
  1、吃透教材,文本预设到位。新课程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预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学一篇文章,教师应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摩、细细咀嚼,悟出“三味”(文味、情味、人文味)。 
  2、师本预设到位,以学定教。所谓师本预设就是根据文本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预设教法、学法,以学定教。如《野草》是夏衍写的一篇杂文,文章蕴涵着作者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作者的写作意图难以把握,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读者的距离?如何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结合?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这是教学前反复思索的问题。课文中写到种子将人的头盖骨分开,小草从石块间透出,看似写种子的伟大生命力,实则在歌颂强大的抗战力量,无谓的民族精神。思虑至此,教学目的豁然开朗。
  二、夯实基础,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文化,其实是生活、学习习惯的一种表现。在小学一、二年级学段如何落实语文的文化性呢?我认为在朗读教学中,可以让孩子大声读、放声读,读正确、读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在识字教学中,使孩子养成随时查阅字典的习惯;在写字教学时,教师可把本单元要求写的字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字以正楷板书在黑板一角,一周之内不要变化,随时引领学生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准确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做到意在笔先,比居心后,然后书写。养成人认真真的写字态度及良好的书写习惯。换言之,体现语文的文化性,要踏踏实实地落实小学生的语感,读时做到声情并茂,写时做到认认真真,书写准确、规范。
  三、学以致用,彰显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语文教学是为学生获得语文素养而服务的。语文课堂期待着这样一种工具语文的理想境界:当学生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脑海能再现一种视像。如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脑海浮现的是风和日丽,两只娇黄的黄鹂在绿绿的柳荫里嬉戏、鸣叫。远处,一行雪白的白鹭轻盈地飞上蓝天……这样的美景;当学生眼前出现一个视像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如“十·一”国庆,学生看到人们欢庆国庆时,头脑中出现“彩旗飘扬、载歌载舞、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等词语。文字和视像乃至想象的互现,应该是语文教学感悟语言的理想追求。
  四、激情燃烧,加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语文是要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激情是语文的本色。课文靠激情获得力量。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文章的深入体会,握其精髓;基于对学生的热爱,育人成才。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极其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魅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是他们获得美的感悟,美的熏陶;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会自觉地去探寻课堂教学的艺术。比如,上课时根据课情需要,面对学生,那声音,有气有力,音响适中,抑扬顿挫,节奏分明;那眼神,平静的,温柔的,慈爱的,深邃的;那手势,简洁的,舒畅的,细腻的;那体态语,生动的,大气的,稳重的,形象的……课堂拥有了激情,教育将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
  五、童趣童真,尊重儿童自我。
  小学语文课堂要面向儿童,走近儿童、倾听儿童,引导儿童。如一年级的小学生面对抽象而枯燥的汉语拼音,虽然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心,但由于缺乏感性的实践而给学习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常常会出现厌学、怕学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再现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保护孩子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汉语拼音的任务。如教学复韵母ai时,请两名个头高矮不等的小孩上台来比一比,从而引出复韵母ai。又如:在教学声母m时,首先利用儿歌吸引学生:“红红和明明,一块儿捉迷藏,你藏我来摸,你摸我来藏,他们玩得真欢畅。”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声母就在儿歌里,从而引出m。这些都是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诱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所学拼音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达到学生乐学的效果。在儿童味的课堂上,教师欣赏着孩子的发言,理解着孩子的发言,感觉着孩子的发言,俨然自己就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和儿童一起欢笑,一起惆怅,一起感动,一起游历……在儿童味的课堂上,教师时时保持着一颗童心,教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和教室里的儿童、文本中的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六、智慧充足,内蕴深沉,不负语文教学使命。
  语文课堂智慧的生成取决于教师的语文素养,人生感悟,依托师生在“教学细节”的敲打中进行。鲁迅笔下有这样一则冷幽默:旧时一对农村老夫妇,农妇猜想皇后娘娘是这样享受幸福生活的——醒来就大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所以,当执教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民间想象”的时候,怎敢奢望他引领学生的对话不被帮到“民间想象”的层级上来?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能力,使语文课高屋建瓴,内蕴深沉。同时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得。
  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痴迷,是教师对艰难险阻的语文教学的热爱,是教师对纯真明媚的儿童成长的爱护,是教师对中华文化绽放异彩肩负的责任。

  • 【发布时间】2017/4/20 16:42:55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