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作者】 唐家科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阿陀小学 唐家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双语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重视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的好与坏,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就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我想说、我敢说”借此,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课本,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试做家务。其结果是学生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针对这些难题,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去讨论,怎样争取家庭中的实践机会,触如这样的实际问题很多。我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想办法与家长沟通,再次,选择适合你的机会去试一试,就可能成功了,这样有了老师的鼓励,小组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就可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农村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认同,这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现在的教学所给予学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大家会对你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自己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农村学生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面向农村,结合农村实际,教学中应突出农村特色。
  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如果这样的思想教育只能是说教,这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与劳动体会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1.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终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2.导行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单一式转变自主学习,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而来的,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明理,最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还是最受欢迎的。
  4.适当补充模式;随着社会、科学、人的认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发展着,对课本中的过时内容大胆舍去,对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补偿。如每年各种节日的主题:上海世博会的举行、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楼——迪拜塔(818米),以及我国的国防、航天技术,我国的国际地位等,这些随时都在变化着,发展着,使学生时刻关心时事,了解更多内容。
  5.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激情中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6.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我认为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下苦功夫,并以情激趣,配以境促情,两种效果相辅相成来打开儿童的心窗,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同仁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品德与社会教育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 【发布时间】2017/4/20 17:00:32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