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走出课改尴尬区

 

【作者】 王 全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走出课改尴尬区


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中学 王 全


  课改对传统教育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新课改在农村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其陷于尴尬境地,急待改进。
  尴尬之一:模糊化。在层层落实的过程中,对新课改的认识也生产了误区。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是属于课改,这在广大的农村教师头脑中是一个疑团。
  尴尬之二:模式化。近几年,关于教学的改革此起彼伏,大多数地方把课改当成一项例行工作来抓。习惯的做法就是大搞公开课、观摩课。具体做法是点校观摩、名家示范,然后各中小学校竞相仿效,于是,课改就有了“模样”。
  尴尬之三:形式化。为了落实上级的“课改”要求,县进修校、乡中心校每学期都要对所属中小学进行常规检查,主要以听评课为主,之后留下一点检查意见。检查过后,便不再问津。久而久之,就给各学校及教师造成了一种错觉:课改也是形式。于是就我行我素,课堂依旧是一言堂,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了一纸空文。
  尴尬之四:教师老龄化。贫困的落后环境,造就了一群老龄化的教师。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初中学历。在一些小学,有的教师学历竟是小学低年级水平。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人教普通知识尚且困难,更何况去适应要求高出许多倍的“课改”呢!有的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超过退职年龄但仍在“超期服役”的大有人在。体弱多病者更是司空见惯。面对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心有余而力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分配几个大学生,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之梦。
  尴尬五:学生人数少,底子薄。近几年,农村出现了一股打工热,子女随父母进城学习的情况比比皆是。加上因贫困辍学的学生很多,这样相对人数少的农村学校学生数变得更加可怜。
  尴尬六:教学环境差。大多数农村学校,校舍破旧,学校有限的教学资金在新的要求下更显捉襟见肘。许多学校连淘汰的投影仪这样的最简单的教学设备都没有,更何谈用多媒体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尴尬七: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无论学校还是家长评价教师还是以成绩为最主要的准绳。只要提高成绩,一切手段都可以,哪会顾及学生的感受呢!在他们的心目中,课改后能否提高成绩是个未知数,况且课改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是长期见效,因而倍受冷遇也就不足为奇。
  出现以上问题的制约因素很多,具体表现为:
  1.教育领导因素。在课改的落实过程中,有些地方教育领导没能真正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不能因地、因校、因人而宜。凡事都做硬性规定,统一标准,结果就流于形式化,因而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正确估计和做出正确的解答。
  2.教师因素。农村大部分教师知识、能力偏低,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这就对广大农村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3.家长因素。在农村,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办学方向、甚至学校的命运。他们评价教师的优劣不可能全面去衡量,唯一的标准就是成绩。这种较为落后的意识形态,致使学校在执行“课改”的坚定性方面大打折扣。
  4.环境因素。信息不发达,经济落后,就决定了农村教育的落后性。落后就会封闭、封闭就不会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不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就会造成教育的不前局面。
  调查建议:
  对症下药,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1、相关的主管领导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认识“课改”的长期性、艰巨性,做好宣传工作。制定各种计划、措施要符合各地实际,不能一刀切。要真抓实干,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
  2、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一来可以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尤其可以增加先进的教育设备。二是解决地方大学生就业问题,彻底改变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这是农村课改的迫切需要。
  3、教师要转变思想,不断充电。教学相长,是广大农村教师的终极使命。丰富自己,积累知识;磨练本领,提高能力,是以后当好“孩子王”的必备素质。
  4、取得社会支持,尤其是家长的配合。这是促进“课改”走向成功的舆论基石。
  愿新课改能在农村教育中潇洒走一回!这是每一个关心农村教育的人的心声。

  • 【发布时间】2017/5/8 12:57:29
  • 【点击频次】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