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作者】 宋 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湖北宜昌市秭归县沙镇溪镇西陵小学 宋 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和探索意识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呢?
  一、重视课堂交流环境打造,为发展学生思维提供良好的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探索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学号是质数与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回忆十几年以前,有的老师在讲完多步应用题之后,向学生强调,解答应用题要分步做,不许列综合算式,理由是:考试时分步解答,做对一步给一步的分,综合算式如果列错了,一分也得不上。这种教育势必会扼杀少年儿童的探索意识。
  二、抓住课堂质疑生成,为培养探索意识提供原动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听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是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
  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
  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
  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的变得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启迪探索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适时鼓励,把主动探究变成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
  激发探索愿望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那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2千克苹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有随意抑制学生的不成熟的想法,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的话,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又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一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
  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四、诱发联想,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9,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
  用上具体量:
  解一:3600÷(3600×1/9÷4)-4 
  解二:(3600-3600×1/9)÷(3600×1/9÷4) 
  解三:4×[(3600-3600×1/9)÷(3600×1/9)]
  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
  解四:1÷(1/9÷4)-4
  解五:(1-1/9)÷(1/9÷4)
  解6:4×(1÷1/9-1);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
  解七:4÷1/9-4
  解八:4×(1÷1/9)-4
  解九:4×(9-1)。
  这样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以趣设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 【发布时间】2017/5/8 14:46:39
  • 【点击频次】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