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以生为本原则

 

【作者】 蒋官斌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以生为本原则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初级中学 蒋官斌


  【摘 要】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将学生作为生命中的人,身心发展中的人,个性发展中的“人”来对待,总之一句话,要将学生当作学生看待,要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学生特有的个性,提供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生命潜能。
  【关键词】 以生为本;新课程;物理教学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自然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应该在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主动自觉,进入丰富多彩的物理天地,感受物理的魅力,享受物理的乐趣,体验学习物理的成功,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提高物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面对这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所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其本质就是尊重学生。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在推进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思考,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师生平等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却往往不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人格(英语:Personality),又译为性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西方语言中“人格”一词(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人格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万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成了著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教师,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心理状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老师要着眼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目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他们的身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以生为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尊重学生,就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创造开放、公平的教学环境,做到平等教学。例如,力学中“静摩擦力”的分析是个难点,特别是对“静摩擦力可以为动力”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我们就举了“人走路”、“超市里的斜坡电梯载人到楼上”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去体悟;又如:对斜面上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人在滑梯上下滑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自己受到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再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H=gt2/2,在课堂上可以组织“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第三,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知己。最后,老师需要用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这种尊重的存在,这是尊重学生的更高境界。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基本情况相同时,大多数人对同一事物的反应是相近的,但也有少数人会出现与多数人在性质和数量上有显著差异的反应,如高敏性反应、低敏性反应、特异质反应。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各学科研究既纵深分化又综合贯通的趋势,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也进一步微观化和综合化。前者比如在个体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后者如许多研究通过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从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解释人的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等。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 学生观。生与生之间存在差异,但要承认学生人人有才,只是表现的方面不同,每个学生的智力或才能的表现形式、内容或显现的迟早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尊重学生,就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坚持“扬长教育,以长促短”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和物理教学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你可能注意到,有的学生上物理课不认真,但反映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虽然粗心,但完成作业的速度快;虽然成绩平平,但动手能力却很强;没耐心却有创意,在科技制作、小发明方面有专长……。作为老师,只要注意观察,学会发现,不断挖掘,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亮点,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尝到学习成功的机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一种教育传统在形成、发展初期,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或进步的,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前进,将逐步地不同程度地变得陈旧、落后。其中不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被剔除、扬弃;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则被视为精华加以肯定、继承和发展,并更加科学化。我国传统教育奉行“师道尊严”,实施权威性灌输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事实上,教学相长,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求异求新。尊重学生就要尊重的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发挥其创造性。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出的智慧,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说出“老师不如你,老师要向你学习”,这既是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更是教师对学生获得成果的尊重。例如在一次物理测验中要求学生设计测定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绝大多数同学都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但少部分同学却创造性得到了如下方案。
  (1)在超重或失重(但不完全失重)系统中,F-mg=±ma.若F,a和m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可测定.
  (2)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下滑,s=1/2gsinθt2.若s、θ和t可测定,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
  (3)在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Δy=gt2/2.若Δy和t可测,重力加速度g同样可以测出.
  (4)带电粒子在的匀强电场平行板电容器中平衡时,mg=qU/d.若U、d和带电粒子的荷质比(q/m)可测定,则g可测出.
  (5)假设一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mg=GMm/R2,
  g=GM/R2.
  …………
  四、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
  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特别是物理科的实验,有的学生的步骤错,有的实验过程错,有的实验结果错等等,老师要尽量找出错误中的闪光点,不能全盘否定。也许老师在不经意间否定的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数据,而是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们为了达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进度,往往会否定学生的实验数据,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是对学生实验成果的不尊重,是对学生的极大不尊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尊重他们。不要用否定式的语气镇压,比如“是吗?可能吗?要引导他们,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我想,如果能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每一组实验数据都受到老师们的重视。那么,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的过程。这就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又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尊敬,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其法”。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卓有成效地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教师的领导力和权力分享[J]. 迪娜·安瑟,如月.中小学德育. 2015(08) 
  [2]让“尊重学生”成为“立德树人”教育新常态[J]. 李海军,荣洪文.教育科学论坛. 2015(22) 
  [3]尊重和保障学生课堂话语权: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J]. 张扣林.??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05) 
  [4]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 和学新,董树梅,张扬,王文娟.中国教育学刊. 2013(12) 
  [5]尊重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J]. 张国峰.职业. 2010(06) 
  [6]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与学生因素的关系研究[J]. 王耘,王晓华.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03) 
  [7]新的尊重观念和陈会昌尊重教育理论[J]. 马利文,陈会昌.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03) 
  [8]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 周治华.复旦大学 2007 

  • 【发布时间】2017/6/5 18:34:01
  • 【点击频次】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