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统筹布局以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 罗官望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统筹布局以打造高效课堂


广西百色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 罗官望


  【摘 要】 在新课标下,语文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家都在探索语文课堂的最好模式,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改革。究竟如何创设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本文试图谈一点微薄的感受。
  【关键词】 高效课堂;全局观;统筹规划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我认为,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只有学生学到了,学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高效的课堂。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高考是个很复杂的系统,构架高考知识点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高中三年,每一个课堂,都是这个复杂系统的构点。没有经验的老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上好这堂课,这篇课文;而有经验的老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把这堂课,这篇课文置于整个高考知识系统中思考,不仅仅是只着眼于上好这堂课,这篇课文。因此如何在这三年中进行全局统筹,步步规划,细处落实,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是我们的一些做法:
  1.钻研新高考的深度与广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高考是指导课堂教学的标杆,毫无疑问,每一次新的高考改革,都是对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一次挑战,任何故步自封的随波逐流都可能导致课堂的低效与无序,在信息泥沙俱下的现实面前,如果不能沉下心来钻研新高考,就可能在人云亦云中迷失方向,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和学生。
  首先,应该做最笨的也其实是最有效的工作就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考纲五年高考真题,认真研究考纲、考题的变化,以明确高考能力点的分布,做到胸有全局。
  其次就是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名校资源,从教学节奏上保持心中有数;最重要的钻研还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其实是阅读能力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全国卷的高考更青睐朴实的关照现实类的写作,这个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个高中的写作训练怎样才能更切合新高考的要求,这需要教师更多的思考和研究高考后才能做出切实有效的调整。而有了有效的作文训练为保障,就会为高三的备考占得先机,事半功倍。
  2.调整教学节奏,用全局的眼光统筹规划好高中三年的教学。
  把高中三年看成一个系统,把高考涉及的能力点分解到三年六个学期,贯穿始终。这样,从高一起,每一堂语文课不仅仅只实现基础目标情感目标,更有目的地在课堂中运用文本训练高考能力点,使学生在平时就能由浅入深地接触、加强、深化高考能力点,为高三打下良好的知识系统基础。
  例如高中三年,作文模块的分解:





  3.对教材的取舍思考迫在眉睫。
  我们必须看到全国卷的题型发生了变化,多了三个题: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语段补写、图文转换。如何
  对应考点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先秦诸子散文》这本教材,也就是我们曾经学生感觉学习难度较大的教材,除了部分文学常识的学习外,大部分内容在全国卷中涉及不多,但是这个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要做到高效就要对这个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和筛选,从具体的字词中解脱出来,降低教学难度,减少课时安排,从文化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做到既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又为积极备考赢得课时。
  对于高考能力要求较高的《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这个教材,则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适应考试的变化,从偏探究性鉴赏转变到偏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文章写作与修改》这个教材要分散到高一,高二的写作教学中,为高三复习赢得课时的主动,对于《新闻写作与实践》这个教材,要转变重新闻评论的教学模式,转为关注人物特写类的教学。
  除了对现有的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范围进行符合高考要求的调整外,还应该钻研全国卷的命题,把相应的新的考察方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还应该根据全国卷的要求,比如全国卷钟情于小说,就要把我们原本没有选修,但是别的省选修,在全国卷中有很重阅读比重的教材,如《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教材纳入我们的讲课视野,我们学生现在没有教材,我们老师应该主动的找到这个教材,并进行研究,根据高考新题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关阅读的补充和帮助。只有在教材的取舍上科学合理,才能在方向上保证应考的效率,打造高效的课堂。
  4.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作为一线教师,最现实的教改方式是日常工作中的探索和突破。而鉴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我们又很容易陷入纯技巧性的泥潭。以诗歌鉴赏教学为例,当有了试题答案的一致性与相似性原则,语文教师们迅速地找到了对策,无非是分析(下转第45页)(上接第46页)描写了什么景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于是,一套套“公式”就此出笼……在高考强化“语知”的指挥棒的驱使下,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一概以大量的考题加以训练。我们迷信方法与技巧,阅读文章时要分几步走,如何整体把握、又怎么阅读,关注重点,如何筛选信息、提炼归纳,怎么阅读社科文,诗歌鉴赏题的答案模式……冷冰冰的原则一条一条,文学作品就是没有可以容纳活的人、要到时候去装填,活的思想和活的情感的空间。准备好了一个一个的模子,只需仿佛真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似的。
  想教真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我们常常会无助的对毕业的学生说,忘了我教你的那些“葵花宝典”,好好爱语文。其实,有时候,仔细去想,必要的得分技巧和规范答题是必要的,但是神话或者放大技巧的作用,却只能是作茧自缚。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山之石,用富有生机、灵动的教学方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想要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选择巧妙的突破口是关键。欲打通走向诗歌的隧道,想象与联想是最有效的翅膀。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文本分析是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互动点评逼近了创造性阅读的层面,尝试写作则打开了思维的另一扇窗口。方法不一而足,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从而有所创造。最终让语文教学借由诗的特性走入更为广阔和本真的天地。美国诗人狄金森说过:“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诗,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辉煌耀眼的人文精神,诗读多了,诗意里浸润的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人就会透出书卷气,一种特有的气质,外化表现就是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着力培育学生对文字的感知,放下功利性的阅读,让我们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遥想个人的悲欢和社会的兴衰,从中得到自然的启示、情感的洗涤,从喷吐着时代烈焰的语句,我们能够感受生命的尊贵和人类的力量,从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我们全面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诗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走向杰出。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教育吗?这不也是符合高考需求的教育吗?只有我们自己真正在文学的领略中体味诗意盎然的情趣,才能唤起学生根植于母语的热情,才能在平时的学习中真正地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审美的飞越,最终决胜高考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讲求课堂的实效性,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盲点,关键是要有全局观,在统筹规划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虚”,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断的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7/6/5 18:41:45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