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尝试

 

【作者】 刘通洋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尝试


黑龙江省泰来县宁姜中心学校 刘通洋


  学生作文时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写什么,只有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才能确定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或回忆真真切切的往事,或品味实实在在的生活,或描绘亦真亦幻的境界,总之,都要表达传递最真实的情感。
  在这里,情境的创设很关键。情和境,我把它理解为两个范畴。要让二者互通互融,以情入境,境中升情。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 课前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到怎样表达效果会更佳?
  (二) 只给一段文字提示,让学生自由自主感悟。这样的放手,优点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可选择的角度,都有话可说,很多时候还能生成几篇看了不仅眼前一亮,更会为之振奋的好文。如这学期丁宁的《感谢雨》;孙迎露的《从呼唤中醒来》,包婷婷的《母亲的呼唤》(这里的母亲是地球,是呼吁环保)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中生成的。这样放开的写,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很多灵感在这闪现、升腾。
  二、 捕捉开发身边的资源。
  这学期练过的话题有“开学典礼上的我”、“周清,我在哪”、“第一场春雨” 、“五一节的早晨”、“两个月我这样走过”等。这一模式是学生从进入初中校园就坚持训练的,也爱上写作的基点,并以此把孩子们的思绪引到课外去关注实事,关注生活。
  三、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这样的训练在教学中占的比例最大。因为语文是育人的课堂,语文老师承载着育人的使命,而作文应是育人的途径之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言从哪出?文从哪来?基于这样的考虑,在选文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选取与这一单元体裁相同,结构相似的文章,这样做既能巩固课上所学,又能让孩子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更与“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相契合。
  坚持下来,孩子们带给我更多惊喜,他们大多能准确把握主题。如《把伤疤当酒窝》这篇文章是一篇高二学生的习作。摘自网名“云之梦”老师的新浪博客,网上还有这篇习作前的审题指导。我一并下载下来,准备以此讲讲审题、立意。没想到我写出题目后让学生想想:伤疤、酒窝各代表什么?学生竟能不假思索的说出:伤疤是困难,是挫折,是痛苦,是失败……酒窝是与之相反的一切,如成功,幸福,快乐,喜悦……接着我又问:“是不是所有的伤疤都能转化为酒窝?”孩子们沉思,这时我读了所选的这篇文章,听后,孩子们说开了:不一定啊,像苏轼、贝多芬、霍金这样的就能,听着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孩子们掌握了论据还能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了。我又想到,这些孩子能不能举出文章之外的相关人物和经历呢。正面的,反面的。孩子们能想到张海迪、桑兰、牛根生、还有《感动中学生人物全集》里的其他人物。听到这时,我说:“把‘伤疤’当‘酒窝’这取决于什么?这期间的转化要有怎样的一个过程或历程?这取决于人。有的人在逆境中自甘颓废,或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那他的伤疤就会是永久的伤疤,而有的人则不然,在挫折只磨练意志,打造全新的自己。想想这个年龄段的我们,可以说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们该怎样看待走过的路,为新的征程打下一个什么样的底色。曾有过的伤疤怎样让它变成酒窝,写出我们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训练,不求孩子们写出有文采有哲理的文字,他们毕竟年龄小,阅历浅,只是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些训练——立意、选材;对思想进行一次洗礼——意志、品质;对意识进行一番强化——积累、运用。看着孩子们交上来的习作,就像张弛的《把伤疤当酒窝》、陈兆峰的《手比头高》、景晶鹏的《父亲》等等,真的有一种小小的满足和深深的感动在其中。坚信这样一句话“每一次真挚的写作都是一次从灵魂的出发。”也坚持着这样的原则,现在发现一届一届的孩子越来越偏爱写了。
  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领指导学生向写作的更深处漫溯。

  • 【发布时间】2017/6/5 19:10:29
  • 【点击频次】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