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浅析

 

【作者】 完玛南加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浅析


青海省同徳县唐谷镇谷芒寄宿小学 完玛南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在总体上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互助性学习。而今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对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大班额教学制约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效果
  笔者所在学校小学一年级有些班学生有六七十人之多,人数在六十人的班级比较普遍,由于学人数多,教学空间狭小、封闭,许多先进的理念实践起来都相当困难,老师不得不用“批量生产”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面对这样的班额,老师们纷纷表示无奈:合作的方式很好,理念也先进,但实践起来很困难。30人一个班,跟60人一个班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人数众多,小组数量也多,小组成员也多,直接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小组反馈时间少,次数也减少,而老师只有一个,40分钟内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指导到位,平均算下来,课堂上,每个学生占有老师一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小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自觉性也比较低下的,老师没有指导和监督到位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分散精力。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不喜欢讨论和发表意见,趁老师无暇顾及时搞小动作,玩游戏或者画漫画。这使得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另外,由于人数过多,组建一个合理的合作小组便成了令人头痛的事情。多少人一个组?分多少个组?谁和谁一组?在客观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唯一的解决途径只能是多人并且多小组的合作课堂。大班额数的课堂组织形式,直接剥夺了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二、监督指导缺失
  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多边互动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理解不到,为了迎合新课改的倡导,在课堂上片面地放大生生互动,忽略了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自认为生生互动的热闹场面就是新课改,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仍是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儿童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监督,在实际观察中,能自觉与他人合作,掌握合作方法和交往技巧的儿童并不多见。
  有些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时,是游离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表面上看上去,老师是在巡视学生的讨论,实质上,老师更多在思考,教案中下一步的设计是怎么样。老师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展开合作学习。据观察,由于缺乏教师指导,小组活动常常出现的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组内成员的个性、背景不相同,容易出现争吵、不愿合作的情况;另一种是小组内,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容易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控制整个小组的局面,以个人权威的姿态代替整个小组的意见,妨碍了学生平等参与小组活动。
  笔者曾经听某位教师上过一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穷人》(人教版)的公开课。其中一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得特别好:将课文第十自然段到最后一段进行分角色朗读。
  的确,很多小组合作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但课室最后一排的一个小组从老师宣布开始到最后结束,都在商讨:谁做桑娜,谁做渔夫,谁读旁白,嘻嘻哈哈,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这样的课堂合作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少见。
  三、流于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
  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这节课有学生讨论环节,就是进了了合作学习。然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并不是传统的小组活动+讨论学习,讨论方式是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下的一个过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重要的环节:合理分组——接受和分配任务——单独学习——寻求答案——小组讨论——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从这几个过程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由于教师片面的认识,在小语课堂上,经常看到课堂上有热闹的讨论环节,但却感受不到合作学习的实质。笔者很经常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听过许多合作学习的课例。很多课例都出现了热闹过后什么都没有的“伪合作学习”情形。
  笔者曾听到一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课《乌鸦喝水》(人教版)课例。老师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讨论:假如你就是那只小乌鸦,除了课文里说的那种方法,你还可以想出别的方法喝到水吗?学生在小组内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信心满满地在全班展示自己想到的好方法,受到了老师大力的表扬。表面上看,这在合作学习,但笔者课下问孩子,同组的同学说了什么方法知道吗?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再问,小组活动时谁的表现好啊?答案依然是:不知道,都差不多。这种合作的实质就是,学生对着四人小组成员说了一次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在全班面前重复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时,学生的观点仍然是学生本人的观点,而不是小组的共识。这节课的小组活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组活动,并非合作学习。没有学生间相互作用,所谓的讨论也不是真正的交流,只是说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听的人没有真的听进去并且产生思考。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小语课堂上很常见,用热闹的假象掩藏了“伪合作学习”的实质。这种“伪合作学习”的产生,深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把握存在误区。认为小组讨论、小组学习、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其中一个环节,一个下位的概念;合作学习除了生生互动,还有师生互动,组内互动,组组互动;共同学习也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共同学习很有可能是进行个体竞争。因此,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很容易导致“伪合作学习”现象的产生,所以,学生的收获并不比传统课堂多。
  其次,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操作过程中存在偏见。有些教师认为,既然是合作,那就要一齐来,排斥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先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需要学生自己完成。
  另外,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一味地说合作,讲和谐而不提竞争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合作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的其中一种方式,竞争学习是另一种学习方式,两者对立统一。事实上,是合作,还是竞争,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它们都属于学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方式。综合来看,合作学习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求探索。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互相合作,组际之间相互竞争,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但教师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注意优化小组学习过程,避免走入误区,才能正真让学生从中受益,让教学从中受益。

  • 【发布时间】2017/6/5 20:04:31
  • 【点击频次】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