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化学课堂上进行创新教育初探

 

【作者】 幸世忠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初级中学

【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中学时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关键词】 课堂教学;创新意识;课堂氛围;创造性思维训练 ;
【正文】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化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及它本身的学科特点,就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民主课堂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传统课堂教学,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信任、理解、尊重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例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时,向学生设问: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若把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有什么现象?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言踊跃:“有铜析出,溶液颜色变浅”,“有无色气体产生”,“出现蓝色的沉淀”。对他们的判断用了赞许的神态来肯定他们的大胆表达,接着把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课堂气氛沸腾了,出乎大部分同学意料的实验现象(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都感到无比惊讶,带有几分困惑。有的问:“老师,蓝色的沉淀应该是氢氧化铜,OH-从何来的昵?这一下,教者清楚地感觉到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一种强烈创新意识支配下的行为,酝酿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应高度赞扬并号召全体同学向他学习,学习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好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社会,教师可设计成小实验、小问题、小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用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渴望揭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往往能转化成学生投入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时,有多种情境。A、创设问题情境。“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呢?”学生回很干脆地回答:“不会!”当问为什么时,学生回答:“因为它们不是酸和碱。”老师说“果真如此吗?让事实说话吧!接着教师演示了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实验完毕,学生疑问顿生:为什么?B、创设实验情境。在盛有碳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试液的颜色分别变成蓝色、红色和紫色,学生面对这样的实验事实,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为什么有些盐溶液呈中性,而有些盐溶液却呈酸性、碱性?
  三、更新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现象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分析化学现象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讨论等。如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了两组实验:
  A、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要求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实验结果两者都有大量气泡,这就证明都能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B、在2mL0.2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使用结果完全出乎学生们意料,没有看到气泡,滴加到一定量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同学认为可能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同学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统一认识,原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
  Na2CO3+HCl= NaHCO3+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四、拓展思维训练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
  要想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摆正思维训练的重心,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思路,尽力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空间和创新条件。如在关于“元素周期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根据元素周期律,将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自上而下排成纵行,排出的元素周期表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然后,请学生将1~18号元素按上述原则排一排。很快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排列形式:第一种是氦元素与铍和镁元素排在同一纵行;第二种是氦元素与氖和氩元素排在同一纵行。我们可以接着问:究竟哪种形式更科学合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比较,最后都认为第二种排列形式更科学合理。这个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却带给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探究成功的喜悦,也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火花。又如在学习氮和磷一章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在标准状况下,用NH3作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若水充满整个圆底烧瓶,此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若水没有充满烧瓶,物质的量浓度又是多少?若把NH3换成HCl情况又是怎么样(分水充满与不充满两种情况)呢?可进一步追问:若把NH3换成一定体积比的NO2与O2,若水也能充满整个烧瓶,此时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若把NH3换成一定体积比的NO与O2,水充满整个烧瓶时,情况又怎么样呢?等等一系列多角度的设问,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方便操作,而在于提高学生思维质量,帮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使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有助于学生丰富自身的积累,有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如讲初中化学原子这一节,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建立起“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少粒子 ”这一思想 。这些内容很抽象,描述也很  困难,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吃力。可通过多媒休技术,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受热分解成更小的氧粒子 和汞粒子(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这些粒子 进行重新组合,每2个氧粒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个汞粒子聚积成金属汞,使学生看到放大 的原子世界和在化学变化 中分子分解、原子组合 的过程。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化了直观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师的这种创造性设计无疑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自觉地将学习知识与创新思维相结合。
  总之,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尹静. 化学课堂中的创新教育[J]. 学周刊,2011,(08):142-143.
  [2]张芸. 创新教育之花开遍化学课堂[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5):35-36.
  [3]运用多媒体优化化学课堂[J]. 刘亚萍.  科技资讯. 2013(11)  
  [4]创建和谐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与思考[J]. 叶燕.  才智. 2012(03) 
  [5]创设轻松快乐的化学课堂[J]. 刘玉玲.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04) 
  [6]让化学课堂在“生活”中“活”起来[J]. 张红兰.  长三角(教育). 2012(11) 
  [7]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J]. 唐雁海.  现代农村科技. 2011(21) 
  [8]中学化学课堂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A]. 邓亚鹏.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07
  [9]浅谈中学化学课堂中的情景教学[A]. 王宏伟.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10]实施创造教育 发展创造能力——中学化学创造教育探究[A]. 陈生荣.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07
  • 【发布时间】2017/7/5 19:11:02
  • 【点击频次】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