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偏远农牧区汉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次 欧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闵行中学

【摘要】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通过制定一些优先发展教育政策和加大投入师资力量使偏远牧区汉语文教学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牧区汉语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牧区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和把握,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力图进一步推进偏远牧区汉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偏远农牧区;农牧区汉语文教学;语言环境;第二语言;职业素养;思路;
【正文】一、汉语语言环境的单一
  本人长期在偏远农牧区,进行汉语文教学工作,这里由于山高路遥,地形险峻复杂,形成了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情况,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这种状况造成偏远牧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当低下,导致汉语语言环境的十分单一。不同于农区和人口集中的乡镇,农牧区的面积跨度远远的大于这些地方,而牧民的生活方式又多以游牧生活为主,随着季节的变换不断的进行迁移,这种生活方式注定他们的人口不可能集中,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汉语文课堂上不愿意或不好意思甚至不会说汉语,导致汉语口语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可以说这就直接给我们汉语文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同时随着游牧生活的迁移,不得不断的给孩子请假,转学,甚至让孩子逃学等等。使的孩子们很难把全部的汉语文知识掌握,更不说巩固积累汉语文基础知识。使用汉语的范围也基本上是没有。不重视汉语文的情况也是更常见的。汉语学习环境不仅在学校缺乏,在家庭等校外环境更为缺乏。每天一节甚至不到一节的汉语授课时数难以达到预期的汉语教学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一点儿汉语知识使用范围小,机会少,很快就会遗忘。在这样一个偏远牧区,孩子们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要学好汉语文,已经十分吃力。
  二、汉语教学就不仅仅是个第二语言教学的问题,而是一个有着重大责任的能力培养过程
  针对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要学好汉语文、重视汉语文这个问题应该由我们汉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讲,对于他们来说,汉语的确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牧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需要来看,重视汉语文,学习和掌握汉语文,事关重大,甚至与今后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高低紧密相关。单从这一角度讲,汉语教学就不仅仅是个第二语言教学的问题,而是一个有着重大责任的问题。
  那怎样学好这门课程呢?我们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多观看、多细听中央电视电台新闻节目之类的听力培养,模仿新闻播报主持人发音。课堂内外大胆学说汉语文、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各类文章,多练习造句、写作。试着母语作品翻译成汉语文。这样必须重视培养听、说、读、写、译,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
  课堂课外中实际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
  “怎么样才能学好、用好、重视汉语”的问题,对于汉语教师来说关心的问题也变成了“给学生教什么”和“怎么样教才能教好汉语”。?很多汉语教师受此影响很深,课堂教学中总也摆脱不了围绕教材中仅有的几个生字、词语、句型和一篇课文组织教学,不能跳出教材的束缚。把目标教学的“目标”仅围绕在课本上的字词句和有限而陈旧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目标应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汉语的能力。要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上下功夫,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扩大汉语阅读量的要求。我们知道,语言类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非语言类学科的培养目标是知识能力。通过第二语言——汉语来学习数学、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是通过汉语传授学科知识。加强汉语教学,切实提高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正是为大力推进牧区汉语文教学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中小学汉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三、汉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职业素养,努力让学生学习汉语文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当前偏远牧区汉语文教师汉语教学水平较低,汉语言文字能力较低、教学手段较单一,汉语言学习环境差,缺乏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等方面的问题仍将存在。但也正是靠着这些教师在承担着偏远牧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任务。同时汉语文基础薄弱的牧区学生一向在汉语文课堂上几乎是被动的接受汉语文知识。如果我们的汉语文教师能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主动,并随之产生对汉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具体地说,如果汉语文教师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教学,能写一手端正遒劲的黑板字,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具有渊博知识,能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有自然、大方、风趣、幽默的教学姿态和扣人心弦的教学用语,学生在耳濡目染之后,定会产生羡慕和崇拜之情,从而会不自觉地把教师说话、读书、写字直至举止行为等动作姿态都吸收过来,甚至将教师的性格及其为人处世的长处吸收过来,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
  (一)充分认识汉语教学的本质是汉语言文字的教学
  汉语教学的本质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因此,汉语教师在汉语言文字(包括讲好普通话)上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底。我们有些汉语教师平时忙于教学,一直在吃“老本”,很少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汉语言文字,很少去读书看报,缺乏汉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要知道,厚积才能薄发。如果我们仅满足于汉语课本知识的掌握,那是绝不可能做好汉语教学工作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要与时代同步发展,汉语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要求汉语教师要做到知识广博,就是要让汉语教师自己首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试想,教师自己知识陈旧,不爱学习和思考,如何能使学生信服??有人认为,教偏远牧区学生汉语是个很轻松很容易的工作,所以也就出现了“只要会说汉语就能当汉语教师”的观点和做法。其实,这是非常幼稚的说法和做法。语言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学,牵涉到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更何况是偏远牧区的民族学生进行教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做一个汉语教师难,做一个好汉语教师更难!做偏远牧区的汉语教师难加难!
  (二)在汉语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传输汉语知识
  在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对低年级的汉语教学中,需要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汉语知识,但决不能脱离语言交际训练而大讲特讲。如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要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解,采用随机点拨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怎么样做才能把握好这个度?这就是我们汉语教师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汉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语法错误,还要善于发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在讲解中如何联系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已拥有的知识,通过语言现象的比较来触类旁通,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出现的错误在哪儿,自己总结出规律。要做到这一点,汉语教师不进行学习和研究怎么能行?
  通过几年的汉语文教学本人专门总结学生在汉语作业本上出现的句子错误,及有些带地域发音易出错的,如“灯”字发音不会读(deng),竟读(ding)的纠正等等。总结出容易出错的规律,寻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及通过与母语对比来让学生了解汉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就是在汉语教学上,我们汉语教师应该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出错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也说明教学研究并不是高深莫测,它就在自己的身边。
  总之,面对着汉语语言环境的单一,面对着一点儿汉语基础都没有的偏远牧区学生,汉语文教学中你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把课堂搞活,让学生开口进行汉语交际,充分认识汉语文的重要性,那就是了不起的本事。如果没有深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没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技能,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牧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加强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汉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一线发挥汉语文教师独有的职业素养,教书育人,切实提高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牧区汉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17/7/5 19:17:17
  • 【点击频次】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