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化学课堂情境创设之我见

 

【作者】 卢 涛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 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化学课堂情境创设的途径谈谈自已的看法。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情境;情境创设;
【正文】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 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化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可以按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一、以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以化学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需要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敏锐观察和有条理的深刻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
  在做实验之前,提示学生应注意的实验现象,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的全面观察,但无法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正确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调动感官认真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补充,得出结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例如,钠与水反应,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什么钠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熔成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为什么钠会发出“嘶嘶”的声音?为什么水溶液会变红?由此来推断反应的产物,进一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钠为什么活泼?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工业中应采用何种方法制备金属钠?经过讨论最后总结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存在、用途和制备。通过这一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在充分讨论之后获得的知识比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所获得的知识印象要深刻的多,学生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正如钠与水的反应,若不通过实验,学生只会记住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但对具体知识并不理解。通过实验学生看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不停游动并发出声音,便于其感性理解与记忆。让学生独立做实验,其会主动思考实验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并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思维方式,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资源,教学中可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料及实物投影展示特定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通过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使学生轻松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使原来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例如,在讲授硫这一章节时,涉及到硫的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酸雨对森林植物的危害,及对文物古迹、建筑物、工业设备和通讯电缆等的腐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以图表创设问题情境
  介绍知识时,有些知识点比较零碎、杂乱,教师讲起来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困难。如这时将各种知识点制成图表,既能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又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乙烯时,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通常是将乙烷、乙烯的球棍模型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模型,教师讲述乙烷和乙烯在结构上的区别,再引出烯烃的概念。笔者在此部分教学中设计了表格,将乙烷和乙烯两种物质(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结构特点),进行列表比较。通过表格,学生可在已有乙烷结构的基础上探究乙烯的结构,并得出结论:乙烷和乙烯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乙烷是C-C 单键,而乙烯是C=C 双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表格提高了横向思维能力,主动完成了对乙烯知识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其主体性,这样不仅加快了学生知识技能、技巧的形成,而且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以生活和生产实际来创设情境
  生活是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 又包括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 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五、以知识拓展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王水”这部分内容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闯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可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其无穷的智慧。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将金质奖章溶解的呢?它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王水”。通过教师的生动叙述,学生被玻尔的聪明智慧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学习热情顿时高涨。
  六、通过已有的知识创设情景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有些联系, 学生知道一些, 但又不能完全解决, 即在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 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最能有效地驱使有目的的探索。
  如在讲授“盐类水解”时, 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 判断NaCl、NH4Cl、CH3COONa 水溶液的酸碱性, 然后用PH 试纸测上述溶液的PH 值。学生会发现盐溶液有的显酸性, 有的显碱性, 有的显中性, 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盐的水溶液不都显中性? 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里探索其中的原因。
  “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就是指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能够促使学生能动于其中的环境, 即这种根据教学目标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具体地讲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和未知问题的气氛中,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同时教师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体验, 利用各种条件, 把学生带入情境, 让他们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 分析信息, 产生疑问; 并引导他们在各种情境中亲身体验, 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问题实质的学习活动, 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 培养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4 5分钟效率。
  总之, 面对新课程带来新理念, 教学的涵义、手段等都在发生这变化。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特殊环境, 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掌握创设情境的目的, 努力挖掘学习内容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把握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创造富有变化, 能激发新异感的情境, 优化课堂结构, 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赵晓红.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情境创设[J].新课程·中学,2007(08)
  [2]王莉丽.浅析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创设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 【发布时间】2017/7/5 19:19:52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