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涵

 

【作者】 乐 飞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高级中学

【摘要】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在语文学习中备受重视,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诗”的学习。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指出“不学诗,无以言”。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蔡元培等也曾积极传播西方的美育思想。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美育内涵;
【正文】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美育正在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审美的对象、内容、目标、范畴和标准上,也反映在美育的实施主体和接受主体上;既昭示着高中美育新的发展趋势,也体现着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对于高中美育的新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灵性飞扬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下面我就高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美育内涵作一初步的梳理。

  一、语言美

  海德格尔说:“诗人为存在命名,命名总是第一次,诗人的命名使世界以新的面貌出现。”语言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生活,当语言出现一个新的词汇的时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丰富语言,就意味着丰富生活,丰富内心。当我们吸收一个新的词语,接受一个新的表达,就预示着一种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了,起码种上了新生活的种子。

  《滕王阁序》文采飞扬,采用对仗骈文,字字珠矶,句句经典。特别是千古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人能出其之右。众多的文言文篇章都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的享受。《阿房宫赋》把美丽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融为一体,像色彩斑斓的丝绸织品,也像五彩缤纷的绘画。在《阿房宫赋》中,作者文采华茂,除词藻的华丽和对比的强烈之外,丰富的铺排手法更加引人注目。因为作者运用这一手法,对事物的特征做了详尽的描绘,增强了文章的语势,使感情的表达更加浓烈。这些在赋体文章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正因如此,《雨巷》、《再别康桥》及《哈姆雷特》等无不散发着这种文辞的魅力。

  二、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人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美中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借助各种方法,以形象感受和情感渲染为手段,依据文学作品中高度凝练的文字,还原生活场景,体验生活的情调和趣味,同时进行美育的濡染。写作教学,应使学生初步懂得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不同的情趣,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情趣,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并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体味人生的愉悦,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生活产生愈加浓厚的趣味,愈加热爱生活。同时可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陶冶学生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并从文学作品中寻找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才能做到越过“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使学生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接近作者的旨趣”,走进文学,走近作者,唤醒学生的文学情感,培养学生人生的雅趣、清趣。

  当下的语文课堂往往让学生昏昏欲睡,兴趣都没有了还遑论雅趣、清趣?长此以往,只能让他们寻求俗趣、恶趣以自补。我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与学生一起感受着郁氏的那种悲凉、衰败的唯美情趣,在与学生一起反刍自我生活体验中走近郁达夫,感受一种灵魂精致的美。

  三、思想美

  帕斯卡尔在《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中认为:“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而人之所以能够统领万物,就在于拥有能够思想的灵魂。”思想使最脆弱的人变成了国王。但这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并不多,也唯其如此,我们才深感思想的美丽,进而去热爱它。缺少独立思考意识,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人会变得卑微,会听从于习惯,他就不会激动,也就不会创造。

  此外,鲁迅的冷峻、深刻、讽刺、悲悯,钱钟书对人生世相上帝般的微笑,卡夫卡的鞭辟入里……无不让我们感到思想者的声音,这种思想者的声音又像一阵清风,吹去我们日渐被遮蔽的心灵;也像一道阳光,给我们的灵魂以轻轻的照耀,就在这种吹抚和照耀中我们发现着自己,反省着自己,提升着自己。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里说:“美是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和评价美。”高中语文教材或通过纯真感情的抒发,或通过曲折故事的叙述,或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或通过色彩浓艳的景物描写,或通过寓意深刻的精辟议论,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陶冶和净化,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热爱真理。

  四、人格美

  高尔基认为:文学即人学。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也是在接受人格陶冶的过程。崇高的、优美的人格,往往给我们带来陶然其间的享受。先秦人物的纵横开阖,魏晋人物的风流倜傥,盛唐人物的高华俊美……无不给我们带来充沛的审美愉悦。

  学习《鸿门宴》,我在引导学生对项羽进行审美观照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发现:项羽宁可在战场上与刘邦真刀真枪地拼命,也不愿玩弄不仁不义的阴谋。由此豁然明白为什么他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并宽容樊哙的不敬,甚至产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我又随即布置当堂小论文《我眼中的项羽》,多数学生赞美项羽是一个纯粹的人,虽然失败,但还是人们心中可亲可敬的英雄。学生的这些溢美之词关键还是对其人格的称颂。

  明代史论家赵弼在《雪航肤见》中说:“项羽不杀沛公有人君之度……项羽获太公、吕后三年,无淫杀之心,闻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则笃于朋友之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是诚信守义、光明磊落之美。《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汉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虽然他的这种想法未免幼稚,但爱民之心天地可鉴。这是一种儿童的天真之美!巨鹿大战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史记·项羽本纪》)。这种惟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撼三军,动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里,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这是一种自信阳刚之美。项羽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处事原则,这种坚守往往使他遭遇苦难,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是失败的命运,但项羽活得无怨无悔,从容而高贵。对项羽如此审美不能不说是对普遍失缺阳刚血性青年注入一脉新鲜的气息。

  五、自然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自然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比世界其他民族的一般民众都来得强烈。赏心悦目的奇山异水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和慰藉,人们因而又借重山水涤荡世俗尘垢,消解胸中块垒,获得哲学启示。

  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尚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涤荡着读者的心灵,丰富着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意境。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此多娇,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俯拾即是,琳琅满目。又如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谓如诗如画。作品反映的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从所描绘的背景上,我们却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战火,看到的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文章开头写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从而歌颂白洋淀人民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材上还有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愚溪诗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

  我们要充分研读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 【发布时间】2017/8/6 20:08:32
  • 【点击频次】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