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开放语文课堂 使学生心灵飞翔

 

【作者】 梁华保

【机构】 广西北流市新丰镇石碗嘴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困挠圈内圈外人士。许多人寻思:语文教学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手段,从测试到评估,进行细细思量,归根结蒂是语文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开放性。如教师的传统观念、学生狭隘的学习空间、严肃的教学氛围、呆板的练习操作、单一的学习方式、统一的评价标准,诸如此类都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封闭的死胡同。课堂教学的封闭往往是处于不自觉和不欲为之中产生的,往往封闭已久而不自知。语文课堂教学封闭的结果是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想和个性不断趋向于规范和划一,使学生的心灵逐步尘封。封闭会厄杀学生的灵性,相反开放使学生心灵飞翔。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是否有实效,最终要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体现,而开放性语文教学实践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开放。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开阔,让学生的心灵从此放飞。开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合作讨论、发散联想、自由想象、自主探究、体味感悟等。
  (1)合作碰撞。“思维的火花,来自于心灵的碰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是开放思维和情感的最佳组织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思维碰撞中开阔思维,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由于同层交往比上、下层交往更趋活跃,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另外4人或6人的学习小组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加自由,并加强了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扩大开放的范围,不但是组内、组间合作研讨,还可以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研讨,也可以请学生的朋友、其它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业余的语文教员等参与课堂的自由研讨。促使学生加强相互协作,在自由的情境中尽情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迸发创新的思维火花。如教学《珍珠鸟》用“人与蛇同吃、同睡,和睦相处一百多天”的新闻,让学生结合课文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在讨论中学生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和蛇,人和鸟相处的那么融洽?人与其它生物之间应如何相处?信赖的价值是什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诚信的吗?最后,还引发了学生之间关于“现代社会是否需要诚信”的一场辩论。
  (2)发散联想。学生对语文信息的收集,对课文语言的体味,创造性的表达都需要发散的思维、自由的联想。让学生以课文中的一个题目、一句话、一段话引发思考进行联想,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景观、一件事、一段经历进行多角度表达。如教学<<故乡>>时,让学生读课文后自由补充“    的故乡”或“故乡      ”,学生的填空很是精彩,有:远去的故乡/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的故乡/梦中的故乡/气闷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故乡的求索/故乡隔膜的朋友……。又如学习〈西湖的绿〉学生由西湖的绿联想到了梅雨潭的绿,秦淮河的绿。
  (3)自由想象。利用诵读、表演、想像,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使课堂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开放。如《珍珠鸟》中,让学生围绕“假如你是这只鸟,你会做什么梦”进行想象。如教学《晏子使楚》中,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自编台词,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如学习《向沙漠进军》让学生想象未来如何治理沙漠等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
  (4)自主探究。即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使学生在交流中加强独立思考,读书感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珍珠鸟》教学中,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自由讨论发现以下问题:①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②为什么小鸟能先怕人而后来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③大鸟为何再三呼唤小鸟回巢?④小鸟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说明了什么?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蓬松”为什么比“滚圆、肥胖”好?学生自主积极去发现问题,使课堂变得极为开放。
  (5)体味感悟。即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品味语言,感悟是指对于课文的直觉感知和直觉思维,并侧重于灵感和顿悟。语文教学富有情感因素,课文中有很多可挖掘之情;语文学习又具有模糊性,可以有许多个人的理解和创造。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体味、感悟,可使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开放。如教学《岳阳楼记》中,教师口述 “阴云密布,阴雨绵绵,阴风卷起浊浪……和春光明媚……”两段不同的景象,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丰富的意境。在想象中学生如临其境,然后对照课文诵读、赏读、评读。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读”中,领悟“迁客骚人”的“悲与喜”,并自然而然地“引情入文”,达到与文中情境同“悲喜”的境界,实现了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心灵深处的对话。
  语文课堂开放的内容很广,开放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本文侧重于从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时空、教学方式粗浅谈谈,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
  • 【发布时间】2017/8/6 20:33:36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