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作者】 张俊波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中学

【摘要】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新课程和新高考背景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提问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教师的提问必须注意一些方法和原则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分层设疑;评价;
【正文】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设计往往会激活一池水,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缜密有趣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通往知识长廊的大门。问题设计的能力对一名历史教师而言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下面,结合我长期从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故设障碍,诱导学生思维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戊戌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以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却用鲜血唤醒了国人,开启了以后思想解放的闸门,这该如何理解?”“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前边已学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如果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学生,他们就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
  三、课堂提问难度适宜
  历史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拔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因此,在新课标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太难会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学生“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教师提出的历史问题必须是班中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回答的,是学生在开动脑筋的情况下,“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如果历史问题过于难,或者过于深,那么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无动于衷。所以说,历史教师在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的提问中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注意把握问题难度的尺度。
  四、浅处深问,静中得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 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上“历史必修II”《罗斯福新政》一课时的提问:罗斯福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施新政的?新政的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新政的实施对美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学生表面上看起来通过教材就能解决,但如果在这时设问西方大危机时的苏联经济建设如何(模式和效果)?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区别?(启发学生分别从时间、内容、影响作比较)。以上提问让学生“疑难能自决”,这样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渐地达到:“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五、在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平淡中见神奇
  教材中某些知识,如年代、数字、地点、事件和观点等,既比较枯燥又属重要知识。教师应在此设疑,深化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活”课本,于平淡中见神奇。如美国扩张史,若单纯按课本陈述语言讲授,无疑味同嚼蜡。但如果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十三条纹和50颗星组成?”即可激起学习兴趣。在关于星条变化的讲授中,学生自然掌握了美国版图的形成史。
  六、鼓励学生,教会学生发问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关心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的型号、炮口直径、各国死亡人数;秦始皇严刑酷法中的12种死刑除车裂、腰斩外的其他刑法的种类、名称;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如杀了一个诸侯,军功和杀普通的士兵一样吗?……之类问题。尽管出于个人喜好就事论事,但有的已表现出独创的色彩,教师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风,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避免强迫依从、嘲笑讽刺的“家长作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深,教师在备课时并无准备,不可盲目作答。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再宣布正确答案。对脱离教材甚远的问题,可在课余讲给提出问题的学生。对于提出离奇古怪问题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责怪,有时一些看似怪异新奇的问题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七、有效的评价
  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当然,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分割。学生既然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应及时地尽可能准确地予以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点头微笑,可以是口头赞扬,还可以补充纠正。对回答正确的问题,不仅要评出对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给予答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表扬;对答错的问题,教师既要指出错误之所在,又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所有学生受到启发,还要记住肯定答错学生的“闪光点”,可从答问学生的积极态度、洪亮的声音、正确的思路或所答答案中正确的某一点来肯定鼓励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总之,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注入激励因素,因为学生得到老师的一次肯定,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肯定的次数多了,他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要运用提问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找出症结。学生的思路一旦畅通,思维水平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追求知识的愿望也就会更强烈,而这正是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鼓励性的评价永远是最好的。
  作为授课的教师,应更积极地参与自我评价,一方面认真写好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把第一手感性认识或感性经验努力上升理性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反馈意见,尤其是专家型教师的建议,加强理论学习,使这一环节部分成为提高教学素养的佳径。
  总之,优化历史课堂提问,注重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它既是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之举,又是学生“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是历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 【发布时间】2017/8/6 21:02:57
  • 【点击频次】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