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合理使用素材

 

【作者】 王庆华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区薄弱学校,生源不好,学生基础差,阅读面狭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素材缺乏、不会合理地运用素材。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我作了一些尝试,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学生写作能力得到一定提高,所指导学生在国内、地区内作文竞赛中有所斩获,学生的高考语文分数均超过省平均分和及格率,在所在地区中能够进入得到较好的名次。下面就浅谈一下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一些举措。
  一、立足教材,学生在教材中积累素材
  我们所用的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而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却忽视了课本这个宝藏,而出现素材匮乏的局面。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就可以获取诸多的写作素材,如“爱国”“机智”“勇气”“谦让”“大度”“胸怀”“和谐”“团结”“合作”“知错能改”“宽容”“低调”“友谊”“双赢”“智慧”等。再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我们就可以得到“怎样才是爱子女”“语言的艺术”等写作的角度。例如我们在写“爱的教育”这个话题时我们可以用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上《孔雀东南飞》中的素材,刘母爱子,却不考虑儿子的感受,拆散刘焦这对恩爱的夫妻,最后只落得“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结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病梅馆记》中文人画士喜欢梅之曲、之欹、之疏,“斫直、删密、锄正”,此心态不也与当代一些父母以己之所好,扼杀孩子个性发展有类似之处?这样一来,我们对于这个话题就形成了正反对比的写法。再例举几个例子:如表现修身与治学的。可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的是虚心请教;《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突出的是治学要专心致志。再如表现敢于怀疑、知错必改、善于纳谏的。《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强调怀疑精神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君臣二人是善于提意见和听意见的典型代表。
  二、一个素材多用,以“不变应万变”
  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一个素材本,积累下素材,并且要求学生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用尽量地挖掘素材中的不同写作角度,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效果。如: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写作角度:境界、角度、聪明反被聪明误、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写作角度:自以为是、狭隘、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三、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试卷中的信息进行写作
  学生在考试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是需要写作灵感的,而没有写作灵感时,这时就会觉得无从下手。针对此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试卷中的信息,以试卷中的信息来促成灵感的产生,甚至让试卷中的内容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如在一次高三语文月考中就考到了这样一篇作文:
  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简单(冰心)
  聪明的人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只有愚蠢的人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佚名)
  根据以上两句话,联系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正好这次试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就是一篇《孙犁的待客之道》的传记,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运用了孙犁先生的事迹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四、巧妙升华,使无用素材变有用素材。
  在素材不足的情况下,可利用一些看似无用,但经分析又似与话题有细微关联的素材,化无用为可用。如写“感恩”这一话题的作文,以下有这么一些事例:张尚昀背重病的母亲求学进取;洪战辉历尽艰辛带弃婴妹妹读大学;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这些事例看去与话题无关联或关联不大,但是可以通过倾向性语言的跳板,如通过“从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这句话,聪明地将事例与话题联系起来。当然,这些素材的感恩因素甚微或与感恩的联系甚远,不宜展开详写,只可略写,一句话带过,以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丰厚度。
  要学生写好作文,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我只是做了一些走捷径的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教师更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整合课内外有利于写作的因素,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推动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语文、热爱语文。
  • 【发布时间】2017/8/6 21:13:47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