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作者】 尕知玛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哪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 
  2、把握时机,发掘创新思维。 
  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
  四、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1.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要发掘“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如讲“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带学生唱“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歌中唱到“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唱后问学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吗?为什么有时是366天?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一首歌引起了诸多的为什么,引起了诸多的新奇和诧异。同学们带着许多的疑问、好奇,积极地投入到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的求学活动中。当正式上“年月日”一课时,同学们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所获得的有关知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被学生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去搜集信息的同时,不但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问题,还博览了群书、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
  • 【发布时间】2017/8/6 21:38:35
  • 【点击频次】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