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作者】 李 娟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

【摘要】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 数学教学;培养;良好习惯;策略;
【正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呢?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主要从下几方面入手论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的策略。
  一、将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我们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让他们逐步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首先,教师要排除“唯我中心”的心里,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其次,数学教学中要大胆运用讨论质疑式或自学质疑式,启发引导学生会质疑。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里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通过努力可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告诉现成答案,应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去攻克,并让学生形成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则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要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只有勤于动脑,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本质的意义,掌握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1、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课堂上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
  2、创设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善于思维的方法 
  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方法。 
  1、聚合性、发散性和纵横式思维训练。为了提高思维能力,应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思维训练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智力竞赛等。进行以上活动,由于面对问题具体、尖锐、易于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纵横思维。 
  2、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培养数学直觉思维的重点是重视数学直觉。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小学生们都有着极丰富的直觉思维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有意培养。 
  3、整体把握思维习惯的养成。怎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这一思维习惯呢?在指导学生看一本书、读一篇文章、分析一个问题、处理一个事件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全体,然后再去探寻细枝末节。这样,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容易为局部所迷,做到既能见树木,又能见森林。
  4、培养学生的挑战心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一切旧的思想挑战。让学生经常保持旺盛的超越心态,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品质,而对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内阅读,就是课内学习课本。课上在教师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数学课本,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现象,因此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  
  开始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指导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有的教材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再与课本对照、印证,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学生能独立看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组织交流所得,进一步消化理解。  
  总之,对学生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要让学生明白这一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只有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17/8/6 21:41:53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