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中小学管理革新的理念与策略探讨

 

【作者】 苏振成

【机构】 广西容县石寨镇中心学校

【摘要】 校本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世界潮流。由于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我国中小学校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经验,校本管理制度化运作仍需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学校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中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关键词】 校本管理;学校管理;理念;策略;
【正文】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实施的新型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它已被许多国家所认同和接受,并成为当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世界潮流。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规约,我国中小学校对校本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比较陌生。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本文在探析我国学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试就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策略、路径和态度进行简要探讨。
  一、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现实基础
  1.学校管理理念的更新
  学校管理包括政府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的自我管理。“以学校为本位或基础”的校本管理的推行,必须以政府教育行政管理责权的下移为前提,以学校管理由“外控”到“内控”的理念更新为基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学校管理长期以来是在政府的控制下运行的,中小学只是上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但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下,随着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各级政府对于学校的管理方式实现了由“集权”向“分权”的转移,学校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到“向下分散”的转换和学校管理理念由“外控”到“内控”的更新。这使得我国中小学校获得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命运和前途也由原来完全掌握在上级政府手中而变为在一定程度上由自己来把握。
  2.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革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校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不仅表现为教育宏观体制走向“多级权责共享”,且表现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变革。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9年全国第三次全教会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因此,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仅提出了校本管理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实践经验。
  3.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仅涌现出一些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办学校不仅拥有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聘任校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自主决定学校财产的使用,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能够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办学形式较灵活。随着民办学校办学经验的丰富及其优势的凸显,我国出现了介于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学校。可见,多年来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也为校本管理在我国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4.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对于女教育越来越关注,不仅要求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呼声逐渐高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些企业也产生了参与教育的愿望,逐步形成了诸如投资取向、风险意识、利润导向、契约原则的企业教育理念,这无疑为改革官僚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学校与社区休戚相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立足于和服务于社区。所有这些不仅锻炼了学校管理者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参与校本管理的主体意识。
  二、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建构
  1.增加决策意识,建构学校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校长视为学校管理者和上级政策的执行者,一些校长也固守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而忽视其自身决策者的形象。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校长作为一校之长离不开决策活动,校长必须增强决策意识,不能只把决策看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决策者、计划者;校长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发展方案。
  2.增强目标意识,力求学校管理精致化
  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根据校本管理的理念,追求学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和最优化的状态。学校要建构一流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和管理者,创设一流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力争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整体功能。追求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高质量,让学生得到最科学,最合理的教育和管理,获得最好、最全面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精致化的根本要求。
  三、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基本策略
  1.加强校本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校本管理的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30年的发展史,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而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校本管理,对其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校本管理理念尚不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所熟知。这不仅需要教育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校本管理理论,并向广大教育工作者作系统介绍,还需要他们吸取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进行校本管理的传播与培训
  校本管理的理念刚刚兴起,为了能在学校中更好地运作,提高教育质量,有必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这不仅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的理念,深刻认识校本管理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而且使他们能够在学校管理具体运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改进学校的工作,以满足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和社区的需要。
  3.开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验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达其中包含把办学自主权下放给学校。权力下放的目的是使学校成为办学主体,以使整个教育体系更为灵活,更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但权力下放亦有可能会引起混乱,如我国过去的教育改革曾历经数次“放一乱一收一死”的循环。因此,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进行试验,然后再推广。
  4.用法律保障校本管理的实施
  实施校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障社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制定国家、地方、学校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定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权利的范围和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权利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个学校,而应扩大到地方甚至国家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颁布等方面,以对教育发展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 【发布时间】2017/9/7 9:29:21
  • 【点击频次】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