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韩艳君

【机构】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小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阶段。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朗读能力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方法指导得当会让学生很容易掌握技巧。感受自己朗读的优美声音,从而建立学习和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在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二、带着问题朗读,朗读后产生质疑
  明代陈献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用时最多的就是朗读,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会抓重点、疑点,朗读语调平淡显得没有激情。每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精湛之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甚至示范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谓。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朗读。例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等等,此时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见解之后,再带着感受入情入境地展示自己的朗读,这才是带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三、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多样化的朗读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对于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要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教材本身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
  我们应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特别是配乐读,它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朗读中要伴随教师的示范,适时评价
  入选的教材的课文,一般都文质皆美,语言规范。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内容的变化而调节的。读《北京亮起来了》中“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语调应有梯度的上扬。许多学生读不出其中的感情,此时我马上作出示范,学生一下子体会到朗读的方法,并进行了朗读练习。只有指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才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如此。
  五、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更多知识的拓展
  课文,能提供给学生迁移的语言材料很多。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各年级教学的要求,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例:教学《丑小鸭》一课时,一些学生觉得课文早就读过,太简单,朗读兴趣不浓。此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丑小鸭》原著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朗读,学生进行对比朗读,感受到原著的优美,更知道了节选内容的精炼,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进行拓展朗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使学生对学校课程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而且提高学生的修养,充实思想,陶冶情感,从而成长为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
  • 【发布时间】2017/9/7 14:54:38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