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学科带头人协调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作者】 次旺贡觉

【机构】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

【摘要】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窗口,也是学校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学科带头人在队伍建设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学科带头人与梯队成员间的关系,学科带头人责、权、利的关系,学科带头人本人从事的研究方向与学科其他研究方向资源配置的关系,从而既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集中学科队伍的集体智慧,使学科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健康发展。人是社会生产活动的第一要素,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选拔和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协调能力与协调素质的重要。

【关键词】 学科带头人;协调能力;素质;培养;
【正文】一、培养学科带头人协调能力与协调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培养学科带头人较强协调能力与良好协调素质非常必要而迫切。学科带头人是指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正派的学风 , 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思想活跃 , 在某一学科形成学科前沿领域 , 有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和教学建设基础 , 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 并且善于组织和带领学科梯队成员促进本学科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 。可见, 学科带头人并非单纯荣誉、地位的象征 , 在某种意义上更意味着责任和要求。他是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 其任务就是领导建设合理学科梯队 , 带领梯队成员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 促进学科发展 , 并担负着学科管理的职责。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 而学术攻关的组织和指挥, 特别是学科间的联合、兄弟单位的合作 , 由于行政约束的弱化 , 使整个指挥过程更有赖于协调来完成 , 学术组织内外、横向与纵向的各类矛盾、事务和关系也是通过协调来处理的。
  二、培养学科带头人协调能力与协调素质的途径与措施
  在培养学科带头人协调能力的同时强调协调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 其缘起就是协调能力解决的是如何“做事” , 而协调素质则解决的是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共事 , 即“做人”。理想的人才应是较强“做事”能力与良好“做人”素质有机结合。协调能力体现于要素组织、人员协同、关系调处等环节上 , 而协调素质则外化为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协调能力 , 其培养就渗透于意识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锻炼全过程。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 要求设计的培养模式必须是深入、全面、持久 , 做到因人因时施教 , 全程跟踪 , 及时修正方案。协调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强化协调素质培养意识。一方面 , 要强化学科带头人自我培养意识。造成学科带头人协调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主观因素有性格上的孤傲 , 品质修养上的自我意识太强、容易骄傲自满 , 思想上的偏激或狭隘等 ; 客观因素有大家的过分吹捧 , 组织的过分“骄宠” , 造成个人英雄主义、 “唯我”意识膨胀 , 从而丧失协调意识、协作精神。所以要引导他们客观实际地分析自我 , 寻找自身的欠缺 , 加强对个案的剖析 , 查找成败与“协调”的关系 , 从中获得对“协调”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切身感性认识 , 这样就能为自觉地自我培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 要强化管理者的培养意识。作为管理者也应分析身边的学科建设成败的经验、教训 , 分析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得与失 , 从而充分认识协调能力与素质对学科发展、人才成长的重要 , 为有意识施加培养打下基础。通过开展相关知识包括领导知识、管理知识、心理知识、组织行为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与学科带头人谈心、座谈等形式来加强培养。
  2 、加强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的培养。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是协调素质的具体表现 , 是协调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思想基础 , 是通过感悟与习得形成的 , 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首先 , 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科带头人都能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个人智慧 , 也取决于他的思想品质 ;概括起来讲 , 就是要培养公心、合作意识、大气度、大视野 , 使他们不仅学高为师 , 而且德高为范 , , 增强其人格魅力。其次 , 要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通过学科间交流、论坛、沙龙 , 甚至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游艺活动 , 在活动中寻找共同点、交叉点 , 寻求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 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与交流 , 增进了解 , 融洽关系 , 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 , 要把集体摆在第一位 , 依靠集体 , 学会尊重与理解 , 坦诚待人 , 成功归因于集体 , 成果归于集体。在成功与失败面前 , 做到成不骄、败不馁 , 注重总结提高 , 广纳群言 , 知错就改 , 学会不断鼓励学科成员奋发向上 , 保持学术集体的进取精神。
  3 、采取多种方式 , 强化协调能力的培养。
  ⑴短期换岗锻炼。协调能力包括人、事协调能力 , 组织关系协调能力 ,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可以采取安排学科带头人到行政管理岗位上挂职锻炼等办法 , 在工作中向优秀管理者学习对各类关系的调处方法 , 在具体工作中锻炼能力。
  ⑵采取配助手或“帅带将”的方式。可以为学科带头人配备有较强协调能力的行政秘书帮助工作 ,或安排具有较强协调能力与素质的行政领导或学科带头人“一带一”地具体指导。
  ⑶引导相关学科“联姻”。这样一方面为学科间协作提供机会 , 另一方面为那些在联合、协作问题上缺乏积极主动意识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创造条件。
  人类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学科带头人从事教育和生活实践、完善自我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才能明是非、辨善恶,找到自己的素质能力与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惟有实践,才是检验骨干教师素质是否符合要求的标准,也只有实践,才能使他们不断修正目标,形成“真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廷根.学科建设:高校发展与强大的生命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高岩.论学科与学科建设[J】.青海师专学报,2005(1).
  • 【发布时间】2017/9/7 15:11:09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