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思维导图在中考专题复习课中的运用

 

【作者】 田 静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3中学

【摘要】 本文以第二论专题复习《新中国经济建设》为例讲述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和课后作业方面的拓展,详细介绍了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设计和运用,探讨了在教学中可行性的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 思维导图;历史复习;有效运用;提高效益;
【正文】

——以《新中国经济建设》为例

  “大脑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图像和联想”,基于大脑语言的这一特性,“世界记忆之父”东尼·博赞提出“给思维画一幅导图”,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人的思维方式更贴近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与大脑进行对话、交流就会变得直接、自然和简单。
  历史专题复习是将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整理,把相关知识加以整合,从而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加强整体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初三历史中考测试能力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方面的能力。把思维导图运用于专题复习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如何进行思维导图的教学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系统过程,本文就中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课《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为例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课堂教师方法引领
  中考专题复习属于中考第二轮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依据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中考的能力要求,以章节为单位,对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因此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把书本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题复习。因此专题复习的重点是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1、导图历史概念,明确历史的“点”。要用思维导图解读一个历史概念,可以通过关键词、箭头等特殊符号展现历史概念的各要素,也可以通过颜色、方框突出显示。新中国经济建设各个时期经济建设的重大事件就是整个思维导图的点,而每个又有相关的分支考点。例如时间、背景、措施、成就等,如果是新课这些分支是必须列出来的,但是考虑到专题复习的重点是知识框架的构建,因此为了突出思维导图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的重点是用时间轴的形式,训练学生把重大事件放在相应的年代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是历史基本知识教学的任务之一。学习历史, 如果没有时间观念, 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 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 是应要求学生记忆的。而用思维导图给学生归纳后,通过图形、颜色等的视觉刺激,能加深影像,增强记忆的效果,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
  2、导图历史线索,明确历史的“线”。利用思维导图的层级关系,将零散的历史知识连接成“线”,使历史发展的脉络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便于他们去发现历史规律。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各个时期用不同的词语突出其特点,艰难的起步、曲折的探索、特色的道路这几个标题把建国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分成了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特征又用了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便于学生能有效地记忆,同样利用了色彩和形状的突出显示。这里的暗线是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模仿学习他人到在曲折中探索,吸取经验教训,终于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提示和强化。最终在完成思维导图的时候,其实在学生的脑海里相关的时间分期早已经形成了。这节课由于专题复习的特点,教师可以用纵向的时间轴给学生讲解新中国经济发展史,师生互动共同归纳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出发,可以让学生绘制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导图来展示征节课的知识结构。这个时候的“线”就不是以时间为主了,而是重新的横向分类。
  3. 导图阶段特征,明确历史的“面”。可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功能解读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的“面”。新中国经济建设要完整地体现出来,把农业、工业、商业、成就、会议、失误分为第一个层次。再通过第二层级逐一展示每一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了覆盖新中国经济建设各方面特征的思维导图。考虑到第一幅思维导图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因此这幅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完成。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出发,把思维导图的大纲展示给学生,也就是中心和第一层次给学生构建好,让学生完成第二层级。
  4. 导图纵横联系,明确历史的“网”。仍然是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功能,将它与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有机融合。本专题围绕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阶段特征和成就展开,最后让学生得出启示,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从专题复习课的特点出发,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如果用思维导图完全展现,会显得层次繁多,网络庞大,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不是很现实。因此抓住主要的层次,体现专题复习知识结构的构建是这节课的主要目的。从这样的主题思路出发,这节课的思维导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了解正式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有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是从中考的角度出发,显然仅仅按阶段特征来分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增加了一张横向对比分类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两种思维导图各有其优势,放在一堂课中展示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构建不同形式的知识网络。















  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受限,我们没有时间去拓展的更多,但是可以把课后的作业当做课堂的延伸,有助于消化课堂的内容,同时也给学生了自由发挥的余地。
  二、课后学生自主探究
  1.补充完整思维导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堂中给的第二幅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分类的思维导图是不完整的,只有两个层级,而中考的很多考点会延伸到下一个层级。那没有完成的层级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下节课继续补充完整;二是让学生回家补充完整。从时间和学习的效率考虑,第二种方式更为可行,但是前提是学生要已经对思维导图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画了一半的思维导图,是有挑战性的,他必须有整体意识,能对各个分支做整体的构思,知道哪些是常用考点,必须写,哪些是非重点可以简写。所有的这些都会体现在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中。
  2.展示个性思维导图,找到学习中的漏洞。学生最终绘制的思维导图是有差异的,在分层和重点的体现方面是会有细微的不同的,而基础知识掌握有困难的学生,错误立刻就能体现出来,层次混乱或重点知识遗漏。教师可以据此有的放矢地给学生强调重点和进行差异性的个别辅导。
  3.拓展相关专题的思维导图。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是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思维导图,那么世界史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是否可以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呢?以什么形式来分层次比较合适呢?可以把这个问题留在课后去思考完成。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这节课在设计方面主要以时空为线索,全面展开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相关的重大事件。时间与空间被称为历史的两只眼睛。梁启超曾说:“自然科学的事项,为超时间空间的;历史事项反是,恒以时间空间关系为主要基件。”可以说,时间是历史的基本属性。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论这些理解有着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都会包含时间这个因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对时间的理解,历史的时间不是抽象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计量单位,而是如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所说,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象,它一往直前,不可逆转。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所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也成为历史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一。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用历史专有的名词给学生做出正确的历史事件的解释,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对专题的认识就上升到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潜移默化的。
  总之,要在专题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必须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在这期间教师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设计,课后学生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理解,但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以拓展。
  参考文献: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2]《思维导图》东尼·博赞
  [3]《借有形之图 引无形之思》陈洪义
  [4]《历史之“时”:谈时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马曙慧

  • 【发布时间】2017/9/7 15:42:08
  • 【点击频次】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