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作者】 钟成兰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场乡黑塘承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数学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思想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教学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下面,我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达为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脑、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知识建立在直观领悟的基础上。如: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涉及“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和进率復杂的计时单位制,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教学时可与下面同步:
  1.先让学生动手制作钟面,初步了解将圆周等分为60份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依照时钟,每5格标一个数字。
  2.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钟表,熟悉其中的秒针、分针和时针,了解它们每转一格或一圈所表示的时间。
  3.观察秒针和分针、分针和时针的转动情况,註意前者转一圈时后者转几格,从而弄清楚时、分、秒的进率。
  4.最后达到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针所指示的时间,并且学会将针拨到规定的时间。
  二、创设思维情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的高级思维,它具有独立性、想像性、灵感性、潜在性、锐敏性等诸多特点,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首要品质就是思维的独立性,即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出一种民主、活泼、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思维环境,鼓励互相质疑问难,师生间不断地通过设疑、激疑、质疑来提出问题,进而展开讨论、争辩,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紧密配合,共同探索、讨论的双向认知过程,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三、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创造思维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法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感到好奇,才希望知道其中的奥妙。”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明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思维才会活跃并敏锐,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我先拿出两个苹果问:如果要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呢?每人又分得多少?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兴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于是就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启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创设思维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是创造思维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在观察前,先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学生根据被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还可以运用直观教具或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研究对象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培养其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示表格,让学生算出结果后,引导学生观察积与因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创设思维情境,培养直观思维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老师应用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其中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用时给予肯定。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时,有这样一道题:把4/7 、 2/23 、 8/2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通常的做法是先通分再比较,但这道题通分比较麻烦,于是我让前排的学生转过身去与后排的同学讨论,并让他们注意观察同学所写的分数。这时一位学生很快举手并大声说:“我知道了。”我接过话问:“你知道了什么?能不能告诉大家呀?”那位学生得意地说:“我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原来,他转过身后倒着看到同学所写的分数,诱发了瞬间的灵感,使他发现了比较分数的大小,也可以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的简便快捷方法。
  六、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发散思维
  科学发现和发明,往往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的。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材料来源探求不同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是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例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尽量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促进思维向多个方面发散。如教学“52-19=?”,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想:52-10=42,42-9=33或52-9=43,43-10=33。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地探索中,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会想出各种想法,如:50-19=31,31+2=33;52-20=32,32+1=33;22-19=3,30+3=33;12-9=3,40-10=30,
30+3=33等等,这样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必须全力为学生提供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过程,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创造氛围,在更大程度上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发展空间。
  • 【发布时间】2017/9/29 11:21:51
  • 【点击频次】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