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作者】 黎红春

【机构】 广西玉林市高级中学附属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接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实施探究式学习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探讨,那么对语文教学甚至整个基础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然而很多教师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误区:有的教师什么问题都让学生研究,其实有些问题学生照搬教材便能回答,毫无探究意义;有的教师让学生去做一些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究;有的教师认为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才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如何在语文教学上真正落实探究式学习方式,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课题的认识。
  一、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加强自主意识
  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重在探求事物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强调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备发展的条件。例如《离骚》一文的教学,在谈到屈原之死时,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设想一下屈原如果不选择投汨罗江可能出现的结果。学生可能会设想出许多结尾,如“择良木而栖”“识时务投靠强秦”“弃昏君而隐居”等,然后让学生对上述结果一一讨论,学生自然会深刻地领悟,屈原的命运是由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所决定的。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这样的结局使屈原伟岸高大的人格形象更加突出。经过学生的探究,他们不仅对屈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自觉、自为、自醒、自悟,这正是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对于文本中的许多艺术形象,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运用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看法趋于全面、深刻,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
  二、恰当整合课程资源,拓宽认识视野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探究式学习还应该注重从文本中寻找研究课题,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有意义的课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还可以把其他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视野。如比较法的运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讲《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比较这篇课文与《项链》中运用的心理描写方法的异同,学生明白了中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西方小说长于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中国小说则多借助于人物的行动、肖像及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对陈奂生这个人物的分析,指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分析陈奂生与阿Q的相似点。突破文本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要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审视不同文本的内涵,使他们的认识达到融通。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独立精神
  语文教学中很多任务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阅读。尤其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就是让他们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主权的实现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行使主权,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我们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当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与语文阅读有关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的总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长期的对话,一定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也一定回提升语文课的品味。
  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去总结、去提高。
  • 【发布时间】2017/9/29 12:27:52
  • 【点击频次】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