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 罗江华

【机构】 贵州省贵定县盘江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数学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目前,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工作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因此,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呢? 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和做法。
  一、积极做到备课有效
  什么才是备课,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这是每个在一线工作的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有效备课是在备课中拥有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教案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到哪种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何种方法,个体学习与整体学习哪种效果最好。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把课中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和内容弄明白,说清楚。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补充备课,写出体会,找出不足,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努力实施提问有效
  1.直截了当的问
  所谓直截了当的问,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善于创设情境的问
  创设情境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 0.01毫米 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层层深入的问
  层层深入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
  (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
  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三、重视问题解决有效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 、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了诸如与 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教师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 0.101001000100001…b=0.010110111011110…,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0.111111111…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学生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下转第84页)
(上接第85页)
  四、重视知识的形成有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上课时发给学生,并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 判断你手中的三角形纸片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问题2 在问题1中,你采用了什么方法作出的判断?
  学生可能采用测量和比较两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示比较过程。
  问题3 在比较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判断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还有没有相等的量?
  引导学生发现,当等腰三角形两腰重合时,底角也重合,在发现底角相等的同时,要求学生折叠三角形纸片。
  问题4 三角形纸片的折痕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和一系列的观察,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五、练习优化促成效果有效
  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而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优化练习?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练习有“方”“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对练习的精化和优化理解很不够,以为练的越多效果就好,于是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样,学生又累又苦,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智力麻木了,对学习不要说是兴趣,简直是害怕或厌恶,这难道是有效教学吗?
  2.练习有“层”
  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做到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训练,有所提高。
  3.练习有“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遗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常常因遗忘而出现思想干扰或障碍。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
  总之,有效教学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不懈追求。为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思索,我们要改革,我们也要进步和发展。对于有效教学的探索,将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 【发布时间】2017/9/29 13:18:40
  • 【点击频次】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