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 菇鲜古丽·图拉

【机构】 新疆轮台县第三小学

【摘要】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追求。为此,我们应创新策略,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加以落实。实践中,情境策略、生活化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是其中重要的教学策略,是达成有效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达成;
【正文】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追求。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关键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梦想。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落实这种理念,实现这种梦想,不仅需要我们教师转化观念,还需要创新教学策略,运用新课改实践中获得的新策略、新方法,才能加以落实实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策略、生活化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成为我们实现梦想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情境策略达成有效教学
  关注教学情境是新课改推进中的核心话题。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正因如此,情境策略成为了我们教师常用策略。实践证明,有效的情境策略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情,把教学过程创新生成情境,充分发挥情境的激趣、诱思和煽情功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用数学。但现在情境策略成了装点,成了扮美课堂的饰点。只要我们对此细细品位,就会发现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再静心反思我们设计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还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自然就会对情境发生探究。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二、运用生活化策略达成有效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新课标指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运用其直接的生活经验开展数学教学。基于这种生活化理念,生活化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有的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例如,有位老师上《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丝、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鲤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丝、鱼、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在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应该说,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然而,尽管学生始终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研讨数学,但是研究排列方案时学生为了写下这些菜名、交流排列方案时老师为了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费去了大量的时间。试想,这些时间花的值得吗?整堂课看到的是菜名,说出的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学生由于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性条件反射可想而知。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既然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如下的模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这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所以,生活化的策略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
  三、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达成有效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合作学习”成为是否课改的代称和体现,很多课堂都进行了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关注与青睐。其中,的确有很多成功做法,但也不乏装点的应用。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多年实践证明,要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应精心设计,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精选合作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具有开放性、合作性,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辨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
  (二)分工合作明确。在“组内导质、组际同质”的分组基础上,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均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因此,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让每个组员有明确的任务。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现类似案例中“开小差”的尴尬场景。
  (三)细化合作组织。以一句“请四人小组合作……”的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合作是个过程,我们得细化合作组织,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进行有序而又有效。
  当然,达成有效教学的最终追求,还需要众多方法策略,远不止以上三种,但不论哪种策略,我们都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调动与发挥,才能使其与教师达成共同互动,成为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裕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文理导航,2013年。
  [2]戎恒清,略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
  • 【发布时间】2017/12/5 14:15:22
  • 【点击频次】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