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手机移动学习”发展和优势简析及 与民族师范生语言教学的有效整合初探
【关键词】 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优势简析;教学整合;
【正文】智能手机的利弊一直是教育界和整个社会长期讨论和争论的话题。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机智能技术急剧发展的时代,找到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手机“物尽其用”的价值和民族地区师范生在语言等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方面的优质发展是师范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如何整合?
一、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情况综述
(一)“移动学习”的短暂历史
对移动学习(Mobil learning)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 年美国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展的名为“Wireless Andrew”的项目。随后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对移动学习进行了的大量相关研究。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研究规模还是研究水平上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裘伟廷和丁兴富于 2000 年引入了移动学习的概念。2001 年12 月教育部“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正式开启了我国移动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尤其是其便捷性(portability)、无线性(wireless)、移动性(mobility)及不受办公和学习时间、地点制约的种种优势甚至使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移动生活和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和重度依赖等原因,大力催生和推进了信息化环境下的“移动学习”的产生和快速发展。
(二)关注移动学习的多为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但大多偏重于技术层面,缺乏操作设计
近年来,移动电话硬件技术的日益成熟使智能手机的发展势如破竹,成为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的重要载体。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智能手机。研究者查阅了近十年的文献,可以看出 2005 年以后移动学习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期刊类的论文大多是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及特点做了大量介绍,涉及实质性设计的不多。截止到 2015年 2 月底,以“智能手机”和“移动学习”作为关键词在 CNKI 上检索,其中有1篇关于手机的博士论文,15 篇硕士论文。甘寿聪(2010)在《基于 Symbian S60 第五版的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设计了基于 Symbian(塞班)系统的移动学习客户端;靳丽平(2010)在《基于智能手机的视频共享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中针对智能手机在视频方面的优势设计了一个可共享的系统;何皓怡(2011)做了“基于 JavaME 和 JavaEE 的手机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的研究;陈静(2010)研究设计“河南电大在线手机平台”;王羽莹在《基于多平台的汉语移动学习智能手机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中开发了一个汉语学习平台;另外还有王冬冬(2011)制作了一个用于移动学习的游戏软件;朱琦(2011)则主要针对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做了理论研究,却没有涉及到实践操作。硕士论文中关注移动学习的多为计算机类和教育技术专业,但大多偏重于技术层面,一般学习者很难理解、应用。
二、民族地区师范生信息化教育的现状与“短板”
民族地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乏力,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达到合格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入职后的信息技术要求,并存在以下严峻问题:
(一) 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或配套不全,师范生人均信息化资源严重不足
以四川省凉山民族师范学校为例,2015年学校本部在校学生人1847人,仅有多媒体教室2间,计算机机房4间、电脑192台,投影仪5台,购置时间为2009年——2014年,存在设备陈旧、更新不及时、人均信息化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
要在短期内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投入来解决硬件配备问题是不现实的,要实现民族地区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语言学科素养及其师范技能的提高,就要转换思路,考虑将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与移动学习巧妙结合起来,把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语言属性与微信、微课、手机APP等功能有机融合,并充分利用其移动便捷、随时学习的优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自主化、个性化、碎片化学习。
(二)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中存在课时少、内容陈旧、与师范生今后从事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等问题
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师范专业仅在第三学年开设每周2节计算机课,学习时间为一年。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主,即office办公软件作为教育技能基础课来开设。但实际效果不明显,其信息技术操作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与师范生今后从事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
(三)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互无交集、缺乏整合的现状
目前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呈割裂状态:对师范生信息教育技术的提高非常局限,学生很难于在校期间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以信息技术课为主,单靠信息技术教师来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辅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融入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才能达到全面提升师范学校师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
三、智能手机在民族地区师范学生中开展语言移动教学模式的有利条件
(一)民族地区师范生使用便携式通讯设备概况
课题组就凉山民族师范学校、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甘洛县职业中学等校三个年级10个班的“幼师”和“普师”专业近500学生做了便携式通信设备拥有情况调查:仅有12人拥有手提电脑或平板电脑;而各类型号的智能手机拥有量达到97.6%,几乎是人手一部。出于通讯和生活需要,智能手机已俨然成为广大学生的必需品和“生活伴侣”。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基本功能的使用, 使语言学科教师利用智能手机实施课内外辅助教学具备了现实基础,也为引导学生利用移动学习模式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造了理想的现实条件。
(二) 以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为媒介,可以有效开展师范生语言教学,帮助其高效自主学习
由于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教学特点和智能手机便携、交互性强及强大的音视频存储和再现技术使得在师范生中开展移动学习具备了极佳的功能条件。利用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语言学科教学中,势必可以大幅度提高广大民族地区师范学生的语言学科成绩和其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三、手机移动学习模式是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一)移动学习在语言学科中的开展情况
在各国开展的移动学习项目中关于语言学习的内容占了大多数,这主要是由语言类学科的特点和交互性语言功能软件的迅速发展所决定的:像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澳大利亚 Wollongong 大学等进行的研究项目,利用手机、PDA、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语言的各个方面的学习,极大地发挥了技术优势,并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这说明针对语言学科教学开展的移动学习是极具优势和成效的。
(二)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优势与意义
1.结合当前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师语言学科教学实际和移动学习特点,利用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模式来探究中、英文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具有传统学习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并具备现实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由于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通过手持式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模式可以有效补充民族地区师范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学习, 并利于引导其使用手机进行语言知识和师范技能的学习,宜于解决人们一致诟病的 “低头一族”之“手机综合症”,更益于师生在语言学科教与学方面的有益补充,一举数得、多方受益。
2.“移动学习”将有效弥补民族师范生信息技术的不足,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变化导致了教育教学模式、内容、手段的变革与更新。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师范教育中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同时因民族地区师范生“准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将来肩负各地乡村和山区教育的职责,要求师范教育加强和提升其在校期间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
3.由于民族地区的教育现实和硬件设施的局限,要想人人掌握良好的教育信息技术是不现实的。 “智能手机”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并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在广大师范学生中开展“移动学习”已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这将有效弥补民族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其学习渠道和信息获取已远远超越了“计算机房”、“语言实验室”、“教室”、“节假日”、“工作日”等时空局限,为其今后发展和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
4.基于民族地区师范生生源质量较差的现实,教育者应巧用手机,将语言等学科教学融于“移动学习”中去。
近年来,各中职学校师范类生源素质大幅下滑,各个学校为生存迫不得已招收就读高中无望的较次生源,势必造成极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多重困难。
但他们大多对新事物热情好学,并且“乐此不疲”地“玩手机”。因此教学者应“开动脑筋”、借助其“专注和执着”的力量,着力研究如何“玩转”移动学习,通过实验实践找到学科教学与移动学习的契合点,努力结合激发和引导民族师范生利用手机进行语言和授课技能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逐步放弃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进一步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中因时空限制无法完成的任务和技能训练,使其在就读期间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收获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范技能,同时获得一些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良好习惯和学习理念。
四、移动教学与民族地区师范生语言学习的有效整合的方法、途径
研究者通过数年的课题实验和研究实践,已探索出一些较为适合民族地区师范生语言移动学习的“本土化”模式和路径;总结起来,即是做好以下五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机结合,保证师范学生职前学科素养。将各类语言学习材料留存于相关平台,学生使用手机随时进行互动学习;教师利用手机制作微课、微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看和复习…… 这一切将大幅度改变师范生的传统学习模式,甚至可以修正他们平时在使用手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良习惯,拓宽视野、积累更多语言知识技能和师范技能。
2、移动学习平台搭建要与师范生实际需要及操作便利相结合。操作要遵循简单、简化原则: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操作;将更多时间用于知识习得和技能提高。
3、移动学习要和“玩手机”的乐趣相结合,保持移动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效果。例如:凭借智能手机上网功能,利用微信、微博、QQ群、QQ空间等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师生、生生交互学习和交流;
4、移动学习要和师范教育的基本属性相结合。师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范生。要统筹建立综合考核功能,将学生的课堂学习、移动端学习、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可有效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并可优先发现其闪光点,增加成就感,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了解。
5、移动学习要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校园文化实践相结合。例如:将“玩手机”与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将班级、年级开展的中英文演讲比赛,书写比赛、普通话朗读比赛、诗词朗读比赛、幼儿故事比赛、教学游戏、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上传至移动学习平台或现场分享丰富多彩的移动学习资源和永不枯燥的第二课堂;这些活动将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真正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结语:“移动学习”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模式,如何开发、研究、建设“移动教学”课程体系和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平台搭建、模式管理、效果监测等问题将是所有“移动学习”的参与者、设计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执着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四川省教育厅,2013
[2]贾靖林,杨玉辉.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 (01)
[3]扈中平 《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黄晨.教师专业化与我国的师范教育研究.科技信息,2009.04
一、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情况综述
(一)“移动学习”的短暂历史
对移动学习(Mobil learning)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 年美国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展的名为“Wireless Andrew”的项目。随后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对移动学习进行了的大量相关研究。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研究规模还是研究水平上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裘伟廷和丁兴富于 2000 年引入了移动学习的概念。2001 年12 月教育部“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正式开启了我国移动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尤其是其便捷性(portability)、无线性(wireless)、移动性(mobility)及不受办公和学习时间、地点制约的种种优势甚至使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移动生活和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和重度依赖等原因,大力催生和推进了信息化环境下的“移动学习”的产生和快速发展。
(二)关注移动学习的多为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但大多偏重于技术层面,缺乏操作设计
近年来,移动电话硬件技术的日益成熟使智能手机的发展势如破竹,成为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的重要载体。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智能手机。研究者查阅了近十年的文献,可以看出 2005 年以后移动学习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期刊类的论文大多是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及特点做了大量介绍,涉及实质性设计的不多。截止到 2015年 2 月底,以“智能手机”和“移动学习”作为关键词在 CNKI 上检索,其中有1篇关于手机的博士论文,15 篇硕士论文。甘寿聪(2010)在《基于 Symbian S60 第五版的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设计了基于 Symbian(塞班)系统的移动学习客户端;靳丽平(2010)在《基于智能手机的视频共享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中针对智能手机在视频方面的优势设计了一个可共享的系统;何皓怡(2011)做了“基于 JavaME 和 JavaEE 的手机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的研究;陈静(2010)研究设计“河南电大在线手机平台”;王羽莹在《基于多平台的汉语移动学习智能手机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中开发了一个汉语学习平台;另外还有王冬冬(2011)制作了一个用于移动学习的游戏软件;朱琦(2011)则主要针对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做了理论研究,却没有涉及到实践操作。硕士论文中关注移动学习的多为计算机类和教育技术专业,但大多偏重于技术层面,一般学习者很难理解、应用。
二、民族地区师范生信息化教育的现状与“短板”
民族地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乏力,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达到合格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入职后的信息技术要求,并存在以下严峻问题:
(一) 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或配套不全,师范生人均信息化资源严重不足
以四川省凉山民族师范学校为例,2015年学校本部在校学生人1847人,仅有多媒体教室2间,计算机机房4间、电脑192台,投影仪5台,购置时间为2009年——2014年,存在设备陈旧、更新不及时、人均信息化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
要在短期内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投入来解决硬件配备问题是不现实的,要实现民族地区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语言学科素养及其师范技能的提高,就要转换思路,考虑将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与移动学习巧妙结合起来,把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语言属性与微信、微课、手机APP等功能有机融合,并充分利用其移动便捷、随时学习的优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自主化、个性化、碎片化学习。
(二)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中存在课时少、内容陈旧、与师范生今后从事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等问题
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师范专业仅在第三学年开设每周2节计算机课,学习时间为一年。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主,即office办公软件作为教育技能基础课来开设。但实际效果不明显,其信息技术操作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与师范生今后从事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
(三)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互无交集、缺乏整合的现状
目前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呈割裂状态:对师范生信息教育技术的提高非常局限,学生很难于在校期间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以信息技术课为主,单靠信息技术教师来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辅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融入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才能达到全面提升师范学校师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
三、智能手机在民族地区师范学生中开展语言移动教学模式的有利条件
(一)民族地区师范生使用便携式通讯设备概况
课题组就凉山民族师范学校、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甘洛县职业中学等校三个年级10个班的“幼师”和“普师”专业近500学生做了便携式通信设备拥有情况调查:仅有12人拥有手提电脑或平板电脑;而各类型号的智能手机拥有量达到97.6%,几乎是人手一部。出于通讯和生活需要,智能手机已俨然成为广大学生的必需品和“生活伴侣”。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基本功能的使用, 使语言学科教师利用智能手机实施课内外辅助教学具备了现实基础,也为引导学生利用移动学习模式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造了理想的现实条件。
(二) 以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为媒介,可以有效开展师范生语言教学,帮助其高效自主学习
由于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教学特点和智能手机便携、交互性强及强大的音视频存储和再现技术使得在师范生中开展移动学习具备了极佳的功能条件。利用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语言学科教学中,势必可以大幅度提高广大民族地区师范学生的语言学科成绩和其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三、手机移动学习模式是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一)移动学习在语言学科中的开展情况
在各国开展的移动学习项目中关于语言学习的内容占了大多数,这主要是由语言类学科的特点和交互性语言功能软件的迅速发展所决定的:像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澳大利亚 Wollongong 大学等进行的研究项目,利用手机、PDA、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语言的各个方面的学习,极大地发挥了技术优势,并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这说明针对语言学科教学开展的移动学习是极具优势和成效的。
(二)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优势与意义
1.结合当前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师语言学科教学实际和移动学习特点,利用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模式来探究中、英文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具有传统学习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并具备现实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由于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通过手持式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模式可以有效补充民族地区师范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学习, 并利于引导其使用手机进行语言知识和师范技能的学习,宜于解决人们一致诟病的 “低头一族”之“手机综合症”,更益于师生在语言学科教与学方面的有益补充,一举数得、多方受益。
2.“移动学习”将有效弥补民族师范生信息技术的不足,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变化导致了教育教学模式、内容、手段的变革与更新。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师范教育中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同时因民族地区师范生“准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将来肩负各地乡村和山区教育的职责,要求师范教育加强和提升其在校期间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
3.由于民族地区的教育现实和硬件设施的局限,要想人人掌握良好的教育信息技术是不现实的。 “智能手机”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并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在广大师范学生中开展“移动学习”已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这将有效弥补民族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其学习渠道和信息获取已远远超越了“计算机房”、“语言实验室”、“教室”、“节假日”、“工作日”等时空局限,为其今后发展和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
4.基于民族地区师范生生源质量较差的现实,教育者应巧用手机,将语言等学科教学融于“移动学习”中去。
近年来,各中职学校师范类生源素质大幅下滑,各个学校为生存迫不得已招收就读高中无望的较次生源,势必造成极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多重困难。
但他们大多对新事物热情好学,并且“乐此不疲”地“玩手机”。因此教学者应“开动脑筋”、借助其“专注和执着”的力量,着力研究如何“玩转”移动学习,通过实验实践找到学科教学与移动学习的契合点,努力结合激发和引导民族师范生利用手机进行语言和授课技能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逐步放弃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进一步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中因时空限制无法完成的任务和技能训练,使其在就读期间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收获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范技能,同时获得一些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良好习惯和学习理念。
四、移动教学与民族地区师范生语言学习的有效整合的方法、途径
研究者通过数年的课题实验和研究实践,已探索出一些较为适合民族地区师范生语言移动学习的“本土化”模式和路径;总结起来,即是做好以下五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机结合,保证师范学生职前学科素养。将各类语言学习材料留存于相关平台,学生使用手机随时进行互动学习;教师利用手机制作微课、微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看和复习…… 这一切将大幅度改变师范生的传统学习模式,甚至可以修正他们平时在使用手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良习惯,拓宽视野、积累更多语言知识技能和师范技能。
2、移动学习平台搭建要与师范生实际需要及操作便利相结合。操作要遵循简单、简化原则: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操作;将更多时间用于知识习得和技能提高。
3、移动学习要和“玩手机”的乐趣相结合,保持移动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效果。例如:凭借智能手机上网功能,利用微信、微博、QQ群、QQ空间等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师生、生生交互学习和交流;
4、移动学习要和师范教育的基本属性相结合。师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范生。要统筹建立综合考核功能,将学生的课堂学习、移动端学习、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可有效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并可优先发现其闪光点,增加成就感,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了解。
5、移动学习要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校园文化实践相结合。例如:将“玩手机”与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将班级、年级开展的中英文演讲比赛,书写比赛、普通话朗读比赛、诗词朗读比赛、幼儿故事比赛、教学游戏、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上传至移动学习平台或现场分享丰富多彩的移动学习资源和永不枯燥的第二课堂;这些活动将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真正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结语:“移动学习”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模式,如何开发、研究、建设“移动教学”课程体系和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平台搭建、模式管理、效果监测等问题将是所有“移动学习”的参与者、设计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执着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四川省教育厅,2013
[2]贾靖林,杨玉辉.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 (01)
[3]扈中平 《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黄晨.教师专业化与我国的师范教育研究.科技信息,2009.04
- 【发布时间】2018/3/8 10:11:33
- 【点击频次】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