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的创新与缺失
【关键词】 ;
【正文】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在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可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与语文这门学科不和谐的现象,使我们的语文课有点“不像语文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 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性言说上,消耗在人文熏陶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所忽视了。 防止语文课的缺失,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加强语文意识,重视基础训练”的话题,对语文教学的重心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所谓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 和形式 两个方面,只要内容 而忽视形式 ,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界的。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有时需要”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推敲词语,领悟一下句式,理一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不能只见其”一“,而是要从”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学习中得了”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这就举一反三形成了阅读能力。
不要忽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在这个基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质的教育。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再是要正确对待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设计问题。阅读教学中的练习随着阅读教学的深入,大致可分为理解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等等。练习设计要优化,要重视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但必须建立在实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像达·芬奇画蛋那样,任何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的,而且打得越牢固越深厚,发展的潜力越大。问题在于即使是抄抄写写这样的练习,也得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把它搞得富有情趣。总之,在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篇基本功训练,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 哪些情形是语文意识淡薄的表现呢? 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 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 二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候,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眬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形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候,以为内容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往往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甚至就根本不加评议。
加强语文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首先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 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 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语言准确精练了就是思想精致深邃了。再是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阅读是表达的基础。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 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性言说上,消耗在人文熏陶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所忽视了。 防止语文课的缺失,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加强语文意识,重视基础训练”的话题,对语文教学的重心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所谓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 和形式 两个方面,只要内容 而忽视形式 ,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界的。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有时需要”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推敲词语,领悟一下句式,理一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不能只见其”一“,而是要从”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学习中得了”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这就举一反三形成了阅读能力。
不要忽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在这个基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质的教育。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再是要正确对待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设计问题。阅读教学中的练习随着阅读教学的深入,大致可分为理解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等等。练习设计要优化,要重视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但必须建立在实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像达·芬奇画蛋那样,任何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的,而且打得越牢固越深厚,发展的潜力越大。问题在于即使是抄抄写写这样的练习,也得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把它搞得富有情趣。总之,在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篇基本功训练,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 哪些情形是语文意识淡薄的表现呢? 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 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 二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候,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眬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形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候,以为内容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往往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甚至就根本不加评议。
加强语文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首先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 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 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语言准确精练了就是思想精致深邃了。再是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阅读是表达的基础。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 【发布时间】2018/3/12 9:31:38
- 【点击频次】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