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阅读教学应当“读”占鳌头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正文】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也是读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交流的重要方式。但一直以来受“讲清讲懂讲透”的思想影响,个别教师还力图通过“夯实分析”、“替代阅读”、“肢解结构”的方式来取得阅读教学成绩,在今天看来,不仅有悖于新课标精神,而且更是徒劳有害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懂的,也是能读懂的,任何形式的讲解都不能取代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所以,与其在讲解上下功夫,不如在引导阅读上作文章。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一、灵活方法,培养悦读兴趣
新课标要求,小学六年仅课外阅读总量就不低于100万字。如此重任,没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作保障,学生是难以达到阅读要求的。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由阅读走上悦读的必要前提。那如何培养学生悦读兴趣呢?方法很多,如运用表演、诗歌朗诵、配乐朗读、巧用故事、朗读竞赛等来营造氛围或开展活动,都能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能拘于模式,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选择适合文本、学情、自身的激趣方法,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培养活动,最好让学生能体验悦读过程,感受悦读快乐,用其自身的成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任何强制方式都不能比拟的。
二、运用范读,提高朗读水平
范读就是示范朗读,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初始教材。加强教师范读,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我们知道,现行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朗读的声速、语调、抑扬等变化,学生都能维妙维肖地模仿出来。所以,要提高朗读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当然范读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多媒体,还可以是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范读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带着要求听,一要模仿朗读,二要听清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抓住文中重要词语、优美句式和生动片段,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记得儿时,我们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朗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那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我们,使我们入情入境,激发了我们对周总理深深的热爱和缅怀之情。送别周总理的场景我们无法看到,但老师那深情的朗读至今还留在脑海。我现在就很注重朗读教学,这可能与教师那时对我们的影响有着天然联系。所以,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比传授死记知识更重要,甚至会有益学生一生。不过,这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扎实朗读基本功,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示范。
三、逐步提高,抓住朗读基调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文能力须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阅读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通过阅读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种接触就是朗读。关于朗读教学,新课标最初始的要求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是前提,是指在理解基础上教育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清楚、响亮地发音,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顿读,不唱读,不重复,不拖长尾韵,不间断,基本能分清标点符号;“流利”是基础,能在正确朗读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词缀连读、句子连读,节奏自然,不拖长声音;“有感情”就是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运用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朗读技巧,得体地传情达意。它们三者就是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朗读要求,我们不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对于现行小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有感情朗读,还需要教师着力引导,首先要能准确体味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需要学生深入阅读,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其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感情基调,才能读得生动、有感情。
四、抓住关键,训练朗读技巧
朗读,不是简单地照字念音,也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它饱含着读者充满有声语言的情感诉求。要准确地表情达意,就需要读者运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但方法和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所以,授予学生读法指导,注重技巧运用实践,才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课文关键部分,开展技巧训练。
(一)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读时就要掌握好语速和停顿。
(二)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有些句子、段落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蕴含着一定哲理。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三)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现行课文、精彩句段可谓篇篇不乏。这些句段有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范本。运用这些朗读素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使学生思想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教育意义。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地左右学生的阅读行为,更不能取而代之,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交流、与作者对话,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中体验,感受、获得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读”占鳌头。
参考文献:
[1]王立兴,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8.7。
[2]王子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j].学知报,2011.9。
一、灵活方法,培养悦读兴趣
新课标要求,小学六年仅课外阅读总量就不低于100万字。如此重任,没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作保障,学生是难以达到阅读要求的。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由阅读走上悦读的必要前提。那如何培养学生悦读兴趣呢?方法很多,如运用表演、诗歌朗诵、配乐朗读、巧用故事、朗读竞赛等来营造氛围或开展活动,都能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能拘于模式,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选择适合文本、学情、自身的激趣方法,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培养活动,最好让学生能体验悦读过程,感受悦读快乐,用其自身的成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任何强制方式都不能比拟的。
二、运用范读,提高朗读水平
范读就是示范朗读,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初始教材。加强教师范读,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我们知道,现行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朗读的声速、语调、抑扬等变化,学生都能维妙维肖地模仿出来。所以,要提高朗读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当然范读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多媒体,还可以是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范读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带着要求听,一要模仿朗读,二要听清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抓住文中重要词语、优美句式和生动片段,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记得儿时,我们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朗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那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我们,使我们入情入境,激发了我们对周总理深深的热爱和缅怀之情。送别周总理的场景我们无法看到,但老师那深情的朗读至今还留在脑海。我现在就很注重朗读教学,这可能与教师那时对我们的影响有着天然联系。所以,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比传授死记知识更重要,甚至会有益学生一生。不过,这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扎实朗读基本功,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示范。
三、逐步提高,抓住朗读基调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文能力须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阅读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通过阅读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种接触就是朗读。关于朗读教学,新课标最初始的要求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是前提,是指在理解基础上教育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清楚、响亮地发音,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顿读,不唱读,不重复,不拖长尾韵,不间断,基本能分清标点符号;“流利”是基础,能在正确朗读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词缀连读、句子连读,节奏自然,不拖长声音;“有感情”就是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运用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朗读技巧,得体地传情达意。它们三者就是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朗读要求,我们不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对于现行小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有感情朗读,还需要教师着力引导,首先要能准确体味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需要学生深入阅读,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其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感情基调,才能读得生动、有感情。
四、抓住关键,训练朗读技巧
朗读,不是简单地照字念音,也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它饱含着读者充满有声语言的情感诉求。要准确地表情达意,就需要读者运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但方法和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所以,授予学生读法指导,注重技巧运用实践,才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课文关键部分,开展技巧训练。
(一)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读时就要掌握好语速和停顿。
(二)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有些句子、段落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蕴含着一定哲理。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三)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现行课文、精彩句段可谓篇篇不乏。这些句段有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范本。运用这些朗读素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使学生思想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教育意义。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地左右学生的阅读行为,更不能取而代之,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交流、与作者对话,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中体验,感受、获得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读”占鳌头。
参考文献:
[1]王立兴,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8.7。
[2]王子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j].学知报,2011.9。
- 【发布时间】2018/3/12 9:31:57
- 【点击频次】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