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刘高华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实验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和写四个方面。更是一门情感学科;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阅读教学首先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之四“教学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同文本之间个性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文本之象的个性化解读,没有个性化解读的对话无益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作者、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应为阅读教学中的基本交流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文本中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思想倾向等,才能进入有效的阅读。
  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这一环节
  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三、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美之所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诵读,才能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品出其中的妙处,感受到它的抑扬的韵律与抒情之美。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精妙、语境描述恬静,思想表达欢愉。《春》就是这样贮满诗意的一个名篇。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无限希望,是一曲春的赞歌。因此我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美。诵读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之美。
  四、在阅读中拓展求知欲,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比如在学习《丑小鸭》,可及时引进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建议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引进《伊索寓言》;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进《朝花夕拾》;学习《荒岛余生》,引进《鲁滨逊漂流记》……所以,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广泛,我还利用语文实践活动交流所获,达到资源共享,并使学生走近名著,了解名著。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有限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以自主态势在课前广泛涉猎相关的语文资料,分析处理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之前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从多方面让学生学会搜集。学习《中国石拱桥》,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桥梁知识,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我要求学生搜集并阅读与桥梁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然后在课内交流,在无限的乐趣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注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之美,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 【发布时间】2018/3/12 9:47:45
  • 【点击频次】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