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科学;课堂整合;
【正文】“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自行探索研究的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信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如何正确、高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加课堂的容量,与教材整合。
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教材,内容很丰富,知识的涵盖面也很广,书本中大量的知识都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予以介绍的。但是在介绍生物章节的时候,文字和图片这种单一的形式,就让学生学起来没有了兴趣,比如说《动物是怎样繁殖的》,让学生单独的看书上的图片,学生就会觉得比较的枯燥,这时我就将鸡蛋孵化过程的视频添加到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看,学生们能很直观的看到鸡蛋的孵化,并联系我们对鸡蛋的观察实验,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五年级的《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中,教材在介绍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情况时,只用了一两张图片,教师运用这一两张图片是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这时,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场景,随后提出胎儿在母体内、出生时,妈妈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下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比如《恐龙》中讲解恐龙的知识,学生对于恐龙的进化、灭绝等知识是很感兴趣的,我就收集了各种恐龙图片,比如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并且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这部分内容,同时,鼓励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课外查找到得知识,带到课堂上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仅限于书本,还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同时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与教学过程整合。
小学科学教学是以探究活动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好学生的观察,才能让学生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如六年级《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中,学生往往对显微镜这种器材比较感兴趣,而忽视了运用显微镜观察下的物体,这时教师利用电子显微镜这种现代教学设备,就可以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投射到大屏幕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的运用显微镜去自主观察,效果就会好很多。
而科学课中有很多的实验操作也是如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来掌握所要反映的科学事实,是每个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有些实验由于操作复杂,不容易讲解明白,通常在课堂上,学生完成起来就不容易达到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四年级《摆的研究》,可以将实验操作用录像机先录制出来,并且在每一个重要的步骤上做好标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所要做的实验步骤一目了然,这比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儿的讲,更便于学生理解。对于一些实验因条件有限而无法开展的,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其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比如三年级《根的研究》,根吸水的实验在课堂上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看效果的话,学生观察就不是那么的好,这时可以将根吸水的实验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描述和视频的观看,学生就能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与学生整合。
小学科学教学中,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在课堂上,科学老师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是学生实验时,我们利用相机,或者直接用手机,随时抓拍下学生的精彩瞬间,当学生上台展示的时候,就一边播放这些实验的照片,一边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更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外,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经过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当学生在课堂上看见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得到展示的时候,会是多么的高兴。这样无形中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累教学资源,与教师整合。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这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我相信一定可以使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加课堂的容量,与教材整合。
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教材,内容很丰富,知识的涵盖面也很广,书本中大量的知识都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予以介绍的。但是在介绍生物章节的时候,文字和图片这种单一的形式,就让学生学起来没有了兴趣,比如说《动物是怎样繁殖的》,让学生单独的看书上的图片,学生就会觉得比较的枯燥,这时我就将鸡蛋孵化过程的视频添加到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看,学生们能很直观的看到鸡蛋的孵化,并联系我们对鸡蛋的观察实验,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五年级的《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中,教材在介绍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情况时,只用了一两张图片,教师运用这一两张图片是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这时,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场景,随后提出胎儿在母体内、出生时,妈妈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下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比如《恐龙》中讲解恐龙的知识,学生对于恐龙的进化、灭绝等知识是很感兴趣的,我就收集了各种恐龙图片,比如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并且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这部分内容,同时,鼓励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课外查找到得知识,带到课堂上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仅限于书本,还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同时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与教学过程整合。
小学科学教学是以探究活动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好学生的观察,才能让学生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如六年级《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中,学生往往对显微镜这种器材比较感兴趣,而忽视了运用显微镜观察下的物体,这时教师利用电子显微镜这种现代教学设备,就可以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投射到大屏幕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的运用显微镜去自主观察,效果就会好很多。
而科学课中有很多的实验操作也是如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来掌握所要反映的科学事实,是每个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有些实验由于操作复杂,不容易讲解明白,通常在课堂上,学生完成起来就不容易达到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四年级《摆的研究》,可以将实验操作用录像机先录制出来,并且在每一个重要的步骤上做好标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所要做的实验步骤一目了然,这比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儿的讲,更便于学生理解。对于一些实验因条件有限而无法开展的,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其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比如三年级《根的研究》,根吸水的实验在课堂上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看效果的话,学生观察就不是那么的好,这时可以将根吸水的实验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描述和视频的观看,学生就能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与学生整合。
小学科学教学中,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在课堂上,科学老师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是学生实验时,我们利用相机,或者直接用手机,随时抓拍下学生的精彩瞬间,当学生上台展示的时候,就一边播放这些实验的照片,一边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更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外,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经过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当学生在课堂上看见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得到展示的时候,会是多么的高兴。这样无形中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累教学资源,与教师整合。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这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我相信一定可以使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 【发布时间】2018/3/12 9:52:57
- 【点击频次】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