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读,阅读教学真正的主人

 

【作者】 张 丽

【机构】 四川省荣县旭阳镇东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更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孩子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孩子才会喜欢,那么教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中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呢?
  一、把握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极佳载体。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消除孩子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如教学《四季》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又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有几个孩子总是读不好小鹿难过的语气,授课老师及时引导:“我总是读不出难过的语气,谁来教教我?”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会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就会越读越喜欢,越读越想读。这样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寓教学于快乐之中,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意识。
  二、加强初步感知,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敢读”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存在着误区: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低年级的孩子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用书》,我们不难发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如何有效落实这一目标,是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
  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应该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孩子只有在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阅读。每天让孩子回家预习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把文中的生字圈出来,一遍第二天上课时检测。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由字到词,到句,到段,到篇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读正确流利,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时学生才“敢读”。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三、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让学生“爱读”
  朗读是孩子学习语言、规范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敏锐的语感,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和指导,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要树立学生读书的思想,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赛读等。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爱读”书。教师可通过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头脑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如《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在朗读训练时,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妈妈知道了老师怎样的心情?兄弟姐妹知道了实则养的心情?大家知道了是怎样的心情?从而层层深入,达到朗读训练培养语感的目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这一道理就成了本课重难点。在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时,我们就要把握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其中“看看”,这个词出现了三次,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燕子妈妈对小燕子提出的“看看”的要求是有层次的,第一次是“看看”,第二次的要求是“再去看看”,第三次则是“再去仔细看看”。这个词反复出现其实就是告诉小燕子要想知道得多,必须要多看、仔细看,也就是要认识观察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在教学是我们以这个词为抓手,来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燕子妈妈说的话,让学生比较燕子妈妈这三句话的不同,引出(“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然后就以这三句话为抓手,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的心情。让学生带着这种体验读一读句子,尝试当当燕子妈妈,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听了妈妈的话小燕子的表现。再采用分角色感情对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燕子妈妈对小燕子的关爱之情;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不断进步,不断收获的喜悦之情。这样的处理,打破传统的串讲方式,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词、句、段,结合语境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弄懂了课文暗含的道理,体会到了课文的情感。在读中享受到读书的快乐,让学生“爱读”。
  阅读教学真正的主人是“读”。在阅读教学中,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森林”。要想理解文本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把死板枯燥的文字读活,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把厚厚的书本读薄。通过读使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 【发布时间】2018/3/12 10:03:19
  • 【点击频次】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