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怎样应用层次分析法

 

【作者】 孙 茂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摘要】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拓展,面对新形式下时代发展的新背景、新需求,作为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语文及其教学应该何去何从,又该怎样“脱胎换骨”做到即换汤又换药呢?人们将更多聚焦的目光投向我们的教师,投向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在这里因本人教学经验浅薄,仅对古诗教学方法提出一点自我的见解,愿以一粟掷海,溅花共赏,为所望矣。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景物结构系统;抒情结构系统;
【正文】古时习武之人,为适应作战之需尚讲究“十八般武艺”,如我们总是持一种武器上阵“以不变应万变”,年年如此,课课如此,尚不说能否驾驭丰富多彩的各类文章,又何谈营造多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因此要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且能在一种师生互动的场景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我想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主体的转换,更应该从文章教学的授法上进行有创造性的突破。
  一、层次分析法的含义。
  根据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可以视为一个系统﹙文章也不例外﹚而系统总是相对而言的,且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各种大大小小的层次,逐层分解下,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便是元素,其组合形态如下:系统 — 子系统﹙层次﹚—  元素
  层次分析法就是基于此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层次分析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层次分析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指导性。
  古诗文作为远古人类历史文明传载中的一朵璀璨奇葩,历经苍穹依旧风采不渝,足见其意义超凡。然而,当我们在对其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是一群群语文功底较为薄弱的中低年级学生时,却有了几许困惑。因为这些既浓缩又晦涩的言语,多半只能让他们乐其声而莫名其文。对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先讲重难点词,在逐句通晓其意最后在让学生机械的记忆。久而久之,他们不但不能从中寻觅到美来,反对古诗产生了一种为难情绪,将其当作一种负担。这种教师灌输式的教授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将会影响到学生对古诗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到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体验和领悟诗文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上述情形的发生,营造出一种适应学生学习规律的古诗教学呢?我觉得采用层次分析教学法较为适宜。因为,古诗人曾言“一切情语皆景语”。那就是说,古诗文无论怎样的浓缩它总有其一定的意向﹙或景或物或事﹚,即便它怎样的晦涩它总要通过这些意向的重组,向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因此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每句诗中的物象,然后再将这些物象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重组,构建出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的诗文画面,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所有画面进行体验式感悟,让学生滋身于诗人的世界去感悟诗人的内心和真实想法。这种从层次分析的角度,通过物象—画面—景物系统的结构方式我们称之为“景物结构系统”,经过教学实践深受学生喜爱。
  第二,层次分析教学在古诗中的具体应用。现以义务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次古诗教学课堂实录为例具体阐释层次分析教学在古诗中的具体应用。
  三、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回家后熟读并背诵古诗《山行》。想毕大家读后一定有许多异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这篇优美的古代诗文。
  ﹙板书课题:山行﹚同学们请看课题。山:即山林,行:即行走。那么请同学们试想,透过课题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关于什么样的诗文呢?
  生:在山林中行走的诗文。
  师:很好。既然是一篇描写诗人在山林中穿行的诗文,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此行看到了那些景象呢!接下来请自读全诗的第一句,并用铅笔勾画出诗文中提到的景物。
  师:大家都勾好了吗,如果勾好的同学请你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看看自己和别的同学有何异同,并展开讨论。
  生:互相交流。
  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举手发言,说说你在第一句诗中都读出了那些景物。
  生:寒山。
  生:石径。
  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查看《词语手册》查找什么叫寒山和石径,并思考远上和斜又可能分指什么。
  生:答疑。
  师:很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句诗提到了远伸的大山、弯曲的石头小路和远行的诗人。那么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将这句诗所描绘的场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成一幅画。
  生:绘画,教师巡视。
  师:刚才,我看了各小组的画我觉得都很不错,那么接下我们一起将各小组的精华重现在黑板上好吗。﹙师生共建诗画。﹚
  师:看着这幅优美的画卷,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吧。
  生:大山图。
  生: 远行图…
  师:同学们想的都很好,但不够全面。我们不如将上述几位同学的想法叠加起来就叫“山路图”怎么样。
  接下来的三句诗讲解分析大致如上,在此不加过多重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师生的共同互动学习将原本四句浓缩晦涩的石变成了四幅充满想象而又丰富多彩的画面即“山路图”、“云家图”、“枫林图”、“秋兴图”。在此,诗文在师生共建形成的物象全图后,教学也就进入了关键的尾升期。即学生情感的宣泄以及与诗人心灵的对碰。教师也可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畅谈你最感兴趣的诗句或寻觅诗人此刻内心世界的感受……。
  当然,此法除适用于一些以景物系统为主的诗文外,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抒情诗文的话,也可发现抒情也并非一味的倾泻情感,而同样有其内在机理:情感是无形的总要寓于某些言、行、景、物才能加以表现,这便构成了抒情之作最基本的单位“情愫”,若干“情愫”合在一起,表现某种情绪,这便是“情结”,各种情结连接起来所表现的情感,便是完整的情感系统。对整个过程的整合即所谓的抒情结构系统。透过这层系统的分析我们同样可以揭示诗人内心的心灵世界。
  综上所述,此教学法既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加强学科间整合互补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以及口语交际等多种能力。即在轻松愉悦中习得真知,又为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可能。是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寓教于乐的新型教学法。
  参看文献:
  [1]《实用文章分析法教程》高等出版社 尹相如 著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出版社 倪文锦
  [3]《文心雕龙》 刘勰 著
  • 【发布时间】2018/3/12 10:11:22
  • 【点击频次】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