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正文】一、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着手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谨慎、认真地安排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等活动,确保不偏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我意识性很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就更加明显。他们需要竞争,尤其需要竞争后成功的刺激。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因素,调动他们参与竞争、去体验成功的感觉。教学过程中,经常性采用个人竞争与小组竞争的教育学习方式以满足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的个人竞争多种多样。如比赛看谁能记忆最多的新单词,看谁能说熟最长、最绕嘴的句子,看谁最先能进行情景表演等。
除了个人竞争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多种小组竞争的形式。竞争小组一般由3—5人自由组成,4人最佳。当需要小组活动时,前边两名同学一回头,很快就可以进入小组活动状态。竞争小组的竞争一般以小组总成绩参加评比,如歌曲表演竞赛、短剧表演赛、课本对话表演赛,多次小组累积分的单词拼写竞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需尽全力,争取做到最好,才能领先于其他小组。这不但能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教,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又能交流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在安排竞赛时要尽量安排胜方较多的竞赛方式以减少体验失败的人数。且比赛后一定要通过给其他小组评价或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失败的小组找出差距、正视现实、奋起直追、争取下次成功;让优胜组在感受喜悦的同时感到危机,力保下次优胜。
竞赛后的奖励是对学生的极大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竞赛的奖励有多种。物质奖励,即对优胜者给予胶团、橡皮等小奖品。这些小物品虽并不值钱但其对学生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奖励,即对优胜者给予打印章,记光荣榜等;随机物质奖励,即采用身边教具等随机物品给予奖励。如人教版初一第9课学习颜色时的水彩笔,第25课教学中的示范性水果,第47课教学示范中的动物玩具等。这些奖励既方便教师使用,又有利于学生无意识复习所学内容。虽然这些奖品学生还要送回给教师,但其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意义是重大的。
分组合作学习既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由于在分组过程中,考虑到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差异,分组合作学习可以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等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开放程度及教学效果。
二、从尊重个性和人性关怀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是一个真实的个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教师应该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认同并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和扩展性思维,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展示自我才艺。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不抹杀学生的一点点积极性。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还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要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必须提高外语教师把握课堂学生心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眼神、思绪波动,与学生沟通,观察学生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与波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迅速处理学生的需求,以合理理念疏导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如教学中,在讲授自然、地震、海啸等知识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学得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灾害的预防与自我救助能力,对于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从生活的点滴,到社会行为,让学生在关怀与被关怀的氛围中,渐渐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理念,做一个关心他人、回馈社会的有意义的社会人。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其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开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营造鲜活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参与性,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给予个性尊重和关怀,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优势,树立起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体验、参与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谨慎、认真地安排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等活动,确保不偏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我意识性很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就更加明显。他们需要竞争,尤其需要竞争后成功的刺激。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因素,调动他们参与竞争、去体验成功的感觉。教学过程中,经常性采用个人竞争与小组竞争的教育学习方式以满足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的个人竞争多种多样。如比赛看谁能记忆最多的新单词,看谁能说熟最长、最绕嘴的句子,看谁最先能进行情景表演等。
除了个人竞争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多种小组竞争的形式。竞争小组一般由3—5人自由组成,4人最佳。当需要小组活动时,前边两名同学一回头,很快就可以进入小组活动状态。竞争小组的竞争一般以小组总成绩参加评比,如歌曲表演竞赛、短剧表演赛、课本对话表演赛,多次小组累积分的单词拼写竞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需尽全力,争取做到最好,才能领先于其他小组。这不但能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教,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又能交流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在安排竞赛时要尽量安排胜方较多的竞赛方式以减少体验失败的人数。且比赛后一定要通过给其他小组评价或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失败的小组找出差距、正视现实、奋起直追、争取下次成功;让优胜组在感受喜悦的同时感到危机,力保下次优胜。
竞赛后的奖励是对学生的极大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竞赛的奖励有多种。物质奖励,即对优胜者给予胶团、橡皮等小奖品。这些小物品虽并不值钱但其对学生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奖励,即对优胜者给予打印章,记光荣榜等;随机物质奖励,即采用身边教具等随机物品给予奖励。如人教版初一第9课学习颜色时的水彩笔,第25课教学中的示范性水果,第47课教学示范中的动物玩具等。这些奖励既方便教师使用,又有利于学生无意识复习所学内容。虽然这些奖品学生还要送回给教师,但其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意义是重大的。
分组合作学习既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由于在分组过程中,考虑到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差异,分组合作学习可以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等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开放程度及教学效果。
二、从尊重个性和人性关怀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是一个真实的个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教师应该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认同并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和扩展性思维,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展示自我才艺。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不抹杀学生的一点点积极性。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还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要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必须提高外语教师把握课堂学生心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眼神、思绪波动,与学生沟通,观察学生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与波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迅速处理学生的需求,以合理理念疏导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如教学中,在讲授自然、地震、海啸等知识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学得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灾害的预防与自我救助能力,对于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从生活的点滴,到社会行为,让学生在关怀与被关怀的氛围中,渐渐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理念,做一个关心他人、回馈社会的有意义的社会人。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其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开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营造鲜活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参与性,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给予个性尊重和关怀,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优势,树立起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体验、参与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
- 【发布时间】2018/3/12 11:11:10
- 【点击频次】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