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试谈怎样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作者】 覃万金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研课题。本文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提升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使学生有话可写;打开写作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倡开放式习作,放飞孩子们的想象。本文认为,要提升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让学生快乐的作文。

【关键词】 快乐作文;提升;作文能力;
【正文】快乐的多少,来自有乐趣事物的多少。来自于满足自己内心需求,愿望多少.(如,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期望什么,这些满足的越多你快乐的次数也就越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才会快乐的去做。快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可以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学习中的浓厚的的兴趣,将会反射在心理上对该学科抱有偏爱,以至在行动上执著的追求,进而在思维上也表现出某种快捷、感悟。可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于提升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快乐作文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接近生活,使学生有话可写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可我们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平时学生在讲一个故事,一件事情时滔滔不绝,生趣盎然。可一上起习作课,个个却眉头紧锁,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沫几笔,敷衍了事。他们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太失败,总把生活与课堂割裂开来。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提起笔来,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蓝天、绿树,不是同学间的嬉戏笑语、师长们的由衷关怀,而是某某范文的句子。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又能写出什么感人的真文章呢?
  因此,我们要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就是巧妇手中米,是习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引生活进入教学中,首先就要强化学生对生活的印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围发生的事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认为是小事。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挖掘题材。如活跃的课余生活,创造性的团队活动,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题材。我们要想法设法引导他们做有心人,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去激活生活的印象。让他们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虽小,只要有意思,就是很好的题材。鲁迅先生说得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二、广开写作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所说的“路”即是写作思路。只有思路被打开了,学生的文笔才能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要如何才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呢?首先要积极鼓励,积极诱导。从完成一定字数的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给学生这样一个信念:写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有章可循的事。有的学生文体意识模糊,抽象思维较差,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创造思维特别强。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体多练”、“一事多写”等途径,训练学生多角度地思维,从而发展、活跃他们的写作思路。“一体多练”就是在一定时间里集中练习某一文体,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规律。从而拓宽了他们的写作思路,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不断深化。既活跃了写作思路,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放习作模式,放飞学生的想象
  所谓开放式作文,就是要求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借助各种渠道由学生自由命题,进行跨跃式写作。例如我们可以借助古诗,放飞学生的想象。很多古诗,高度凝炼,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开他们感情的闸门,鼓励他们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使诗中的人和事物形象具体化。如《寻隐者不遇》,可以让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还有不少课文留有空白和悬念,可让学生补写空白。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实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产生想象,对文章简略部分或添情节,或加背景进行扩写。如《画龙点睛》一课写到龙飞起来了,游客们惊不已。这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龙腾飞起来的情景,想象游客们的各种表现,写一段话。对诗中的比较含蓄的结尾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行续写。这样的训练,能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在习作教学上渗透课标新理论,让习作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内心的需要,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打开写作思路,放飞个性,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自能作文”,“自能合度”。老师激起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那么学生必定会快乐地对待作文,笔下的文章也就会越来越精彩!
  那么如何使学生快乐作文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模仿训练法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段话的确值得学生模仿。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基本框架“我赞美……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尔后用松树替代白杨,请学生找找松树的外形与内在有何联系,松树与什么人物有何内在联系。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认为松树与解放军战士、革命先烈等人物有内在的相似之处。于是,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饶有兴趣地仿写起来。这样,虽看得出受了课文影响,却找不出其生硬的痕迹;在潜移默化之中,快乐作文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2.联想训练法
  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形象和新结论。譬如,我请学生用26个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代替26个英文字母,然后用英文写出自己的姓名,接着用创造出来的符号替代姓名中出现的英文字母。这样,自己的姓名不再是英文了,而是无奇不有的符号。然后请学生把这个联想过程写下来。这样,若干对象的有机组合,使这些对象在一个新的关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有了写作的冲动。
  3.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首先是喜欢上了他们的老师,然后才喜欢上了他们所教的课程。要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心灵沟通、情感融汇的桥梁。《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由此可见,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展示老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首先信任并喜欢你。
  4.倡导开放式作文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有些老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即使我们不说高考作文的趋向,也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而考试作文和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们不能不加重视。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5.多鼓励
  在作文评价上,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就应该是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则更为优秀。有些个性鲜明、不同一般的作文,即使那样的风格我们并不特别喜欢,我们也充分给予鼓励,并给以高分。特别是对一些作文水平比较低的同学,只要有一个亮点,不管他是背下来的,还是仿写的,应极力表扬、鼓励。只要认为好的作文,都将其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大家学习。
  总之,只有让学生快乐的作文,才能提升他们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J]. 郝立波.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9)
  [2]让学生步入快乐的作文王国——我的作文教学点滴谈[J]. 张珏.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5(11)
  [3]怎样使农村孩子喜欢作文[J]. 季良英.  赤子(上中旬). 2015(01)
  [4]让学生乐于作文的实践探索[J]. 谢幼云.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4)
  [5]作文教育的10组哲学追问[J]. 管建刚.  人民教育. 2016(09)
  [6]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J]. 姜清郁.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02)
  [7]中学生作文能力浅论[J]. 周广秀.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02)
  [8]浅谈中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培养[D]. 罗立波.湖南师范大学 2006
  [9]作文迅速升格的几种途径[J]. 张帆,王慧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19)
  [10]浅析中学生作文中情感的引发与培养[J]. 唐柳.  成功(教育). 2008(04)
  [11]让学生有成就感——作文教学之我见[J]. 刘铁军.  科技资讯. 2006(23)
  [12]如何解决中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J]. 谢显友.  泸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02)
  • 【发布时间】2018/3/12 11:13:16
  • 【点击频次】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