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利用看图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尝试
【关键词】 活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正文】幼儿园语言教学一般包括听、说、读、写等几方面。而学前期幼儿则是以“听”、“说”为主。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对语言表达中意义层面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言表达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看图讲述活动多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即是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拔,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间互动的途径,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则激不起幼儿探询的愿望,压制了幼儿质疑的冲动。因而,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初始的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尽快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使幼儿“想说”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主要技术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呈现图片后,可采用直接的信息式提问,简洁明了,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画面进行粗略的观察,获取画面提供的显性信息,为讲述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如讲述活动《捉迷藏》,讲的是小白兔、小猫、小鸭、小鸟、青蛙等小动物在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讲述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到小动物的藏身之处,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关键是“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等方位词的运用。这一材料的选取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而画面容易被幼儿理解。图片出示后,我利用小白兔这一突出的主体形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白兔闭着眼睛干什么呢?”“还有别的小动物吗?”“它们在哪里呢?”使幼儿在观察图片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能抓住主题线索,展开积极的思维。因为孩子们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讲述时,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对口语的训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活动过程中,提问要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层层深入,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找出图片的因果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使幼儿“会说”
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层层深入,大胆表述,并要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重视思维清晰度,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如《鼹鼠的皮鞋车》这个活动,图片展现的是一个废物利用的故事:一只破皮鞋,在小松鼠眼里一文不值,但是在勤劳、聪明、能干的小鼹鼠手里却成了一辆漂亮的皮鞋车,它送小兔子上学,为小松鼠送松果……教师要抓住“破皮鞋变成皮鞋车”这条线索,提出适合幼儿能力水平的问题,并对幼儿的回答要以积极的态度应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形成积极的互动。
在第一幅画面中,一只又脏又破的皮鞋在没有太多背景衬托的草地上特别显眼,活动就从观察这只皮鞋开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看到这只皮鞋,你在想什么呢?”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引发幼儿的疑问。幼儿的发应比较活跃,一个说,“看到这只皮鞋,我在想,这是谁的皮鞋,这么大?”另一个说“这只皮鞋放在这里有什么用呢?”还有的说“这里只有一只,孤零零的,还有一只哪里去了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其中有几个孩子的讲述有些偏离了活动主题。这时,我先是对幼儿的回答予以积极的反馈和肯定,接着出示一辆崭新的皮鞋车,提问“请小朋友仔细看,这么漂亮的车是谁的呢?”“是用什么做的?”“它是谁做的?”这样就很快把小朋友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图片中来,然后逐一出示图片,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小松鼠最早看见这只皮鞋,它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小鼹鼠呢,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小松鼠、小鼹鼠经过破皮鞋时的不同表情和动作,利用这些信息,掌握其中的因果关系,体会两只小动物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不同做法,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学习用较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述,特别是对“小鼹鼠是怎么把这只破皮鞋做成了漂亮的皮鞋车?”这个问题,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正确运用“提、冲、修、刷、推、按”等动词进行讲述,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即将结束,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引导幼儿读懂图片内涵,体验角色形象在“这一个”情境之中的感受,促使幼儿想象力的发展,鼓励幼儿“还想说”
“看图讲述”作为语言文学教育材料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着其丰富的内涵,有一部分内容是比较单纯地训练幼儿的口语能力,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之外,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引起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读懂图片的画外之音,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看图讲述《救小鸟》,它所展示的是一个小朋友机智救小鸟的故事,图意清晰,主题明确,既表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又表扬了小朋友聪明机智的行为,具有双重的教育作用。这个活动的语言呈现连锁式,提的问题需层层紧扣。在第一幅图中,通过问题“图中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帮助幼儿了解了故事的人物和地点,然后继续提问“小鸟和冬冬是好朋友吗?你怎么知道的?”特别提醒幼儿关注“小鸟”和“小朋友”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关系,“你喜欢小鸟吗?”用这个问题引发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当后来出现一个打鸟的陌生人时,小朋友很自然地萌生了“救小鸟”的想法。“冬冬是怎么救小鸟的?”“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来救小鸟?”利用角色置换法,使幼儿进入这样一个语言环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讲出自己所能想得到的办法来帮助小鸟,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生成新的问题,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幼儿了爱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开放性的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活动初始的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尽快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使幼儿“想说”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主要技术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呈现图片后,可采用直接的信息式提问,简洁明了,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画面进行粗略的观察,获取画面提供的显性信息,为讲述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如讲述活动《捉迷藏》,讲的是小白兔、小猫、小鸭、小鸟、青蛙等小动物在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讲述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到小动物的藏身之处,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关键是“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等方位词的运用。这一材料的选取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而画面容易被幼儿理解。图片出示后,我利用小白兔这一突出的主体形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白兔闭着眼睛干什么呢?”“还有别的小动物吗?”“它们在哪里呢?”使幼儿在观察图片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能抓住主题线索,展开积极的思维。因为孩子们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讲述时,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对口语的训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活动过程中,提问要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层层深入,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找出图片的因果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使幼儿“会说”
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层层深入,大胆表述,并要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重视思维清晰度,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如《鼹鼠的皮鞋车》这个活动,图片展现的是一个废物利用的故事:一只破皮鞋,在小松鼠眼里一文不值,但是在勤劳、聪明、能干的小鼹鼠手里却成了一辆漂亮的皮鞋车,它送小兔子上学,为小松鼠送松果……教师要抓住“破皮鞋变成皮鞋车”这条线索,提出适合幼儿能力水平的问题,并对幼儿的回答要以积极的态度应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形成积极的互动。
在第一幅画面中,一只又脏又破的皮鞋在没有太多背景衬托的草地上特别显眼,活动就从观察这只皮鞋开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看到这只皮鞋,你在想什么呢?”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引发幼儿的疑问。幼儿的发应比较活跃,一个说,“看到这只皮鞋,我在想,这是谁的皮鞋,这么大?”另一个说“这只皮鞋放在这里有什么用呢?”还有的说“这里只有一只,孤零零的,还有一只哪里去了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其中有几个孩子的讲述有些偏离了活动主题。这时,我先是对幼儿的回答予以积极的反馈和肯定,接着出示一辆崭新的皮鞋车,提问“请小朋友仔细看,这么漂亮的车是谁的呢?”“是用什么做的?”“它是谁做的?”这样就很快把小朋友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图片中来,然后逐一出示图片,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小松鼠最早看见这只皮鞋,它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小鼹鼠呢,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小松鼠、小鼹鼠经过破皮鞋时的不同表情和动作,利用这些信息,掌握其中的因果关系,体会两只小动物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不同做法,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学习用较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述,特别是对“小鼹鼠是怎么把这只破皮鞋做成了漂亮的皮鞋车?”这个问题,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正确运用“提、冲、修、刷、推、按”等动词进行讲述,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即将结束,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引导幼儿读懂图片内涵,体验角色形象在“这一个”情境之中的感受,促使幼儿想象力的发展,鼓励幼儿“还想说”
“看图讲述”作为语言文学教育材料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着其丰富的内涵,有一部分内容是比较单纯地训练幼儿的口语能力,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之外,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引起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读懂图片的画外之音,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看图讲述《救小鸟》,它所展示的是一个小朋友机智救小鸟的故事,图意清晰,主题明确,既表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又表扬了小朋友聪明机智的行为,具有双重的教育作用。这个活动的语言呈现连锁式,提的问题需层层紧扣。在第一幅图中,通过问题“图中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帮助幼儿了解了故事的人物和地点,然后继续提问“小鸟和冬冬是好朋友吗?你怎么知道的?”特别提醒幼儿关注“小鸟”和“小朋友”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关系,“你喜欢小鸟吗?”用这个问题引发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当后来出现一个打鸟的陌生人时,小朋友很自然地萌生了“救小鸟”的想法。“冬冬是怎么救小鸟的?”“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来救小鸟?”利用角色置换法,使幼儿进入这样一个语言环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讲出自己所能想得到的办法来帮助小鸟,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生成新的问题,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幼儿了爱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开放性的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18/3/12 14:41:38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