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应用到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创设趣味性情景,激发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在课堂上适当创设趣味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6的加减法”时,课前让每个小组都准备6个小乒乓球,学生感到惊奇,这一看似简单的事,却萌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意识。当学生走进课堂,看见每组桌子上老师都放了一个塑料篓,更觉得好奇,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老师面带笑容地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游戏。接着教师提出要求:小组每人将6个小球往篓里掷一次,分别记下篓内、外各有几个小球,然后根据篓内外小球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得出的算式既对又多,待学生都掷完一次,集中反馈,有关6的加减法算式便全部呈现出来了。学生们看似在玩,其实在自身的活动中就学到了有关6的加减法知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因而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点出发,如儿童喜欢听故事和富于幻想,不妨“投其好而行之”,教学时可以把某些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如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出示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和一幅狐狸设计好的陷阱图,让善良纯真的孩子们帮助小白兔找到设有陷阱的路线,然后绕过陷阱平安回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在自然、美好、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感受数学存在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现今社会中,任何领域都离不开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他们的知识活动便能自觉、顺利的发展,从而形成相应清晰的知识结构。根据儿童这一认知特点,如果我们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运用到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往往会收到可喜的效果。如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一课,我设计情境如下:星期天,小明和妈妈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小明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小明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让学生(2人小组)选一选,有哪些买法;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要求对话、操作)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激发了他们想学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以往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摆小棒——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了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不是十分清晰。没有目的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像上面的这个案例,教师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思起于问,源于疑”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课程标准新教材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弄清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充分发挥资源教材的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精心设计认知冲突,巧设悬念,激发求知欲,产生兴奋点,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我为学生创设了“食品屋”这一生活情景,学生拿着钱到食品屋选购商品。第一层次:老师呈现信息“我带了20元钱,想买饼干……”引发学生提问。甲学生:“得先看看一包饼干多少钱?”乙学生:“一包饼干5元钱,20元钱可以买几包饼干?”第二层次:学生拿着钱,互相提供信息发问,解决问题。第三层次:鼓励学生创新。有学生提出买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四、创设实践性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重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生活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态度和实践探索能力。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探究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怕学生犯错而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地把实践步骤分得委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干什么都束手束脚,探究意识又何谈起?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如一年级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学生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举的物体长度后,当堂再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度,有的趴到地上量地砖的长度……有一位学生想量黑板的长度,却遇到了尺太短的困难,就发动其他同学一起来想办法。他们想出“用短尺一把一把接起来”、“先用短尽量,量一段就用铅笔作记号再量”,还有学生想到解下身上的皮带,先用皮带量,再用尽量皮带的方法。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想了许多方法,最后学生“否定”了这些办法说:“只要到体育室借一把长长的卷尺来,一下子就可以量出黑板的长度了。”这时,学生们一下子顿悟了,有的说妈妈裁衣服的软尺也可用,有的说出办黑板报时用的米尺也能用……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
良好的参与兴趣可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而实践探究的情感体验又可以再激起参与的兴趣,从而形成乐学善思的不竭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更持久,关键还在于让学生掌握参与学习实践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意为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一、创设趣味性情景,激发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在课堂上适当创设趣味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6的加减法”时,课前让每个小组都准备6个小乒乓球,学生感到惊奇,这一看似简单的事,却萌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意识。当学生走进课堂,看见每组桌子上老师都放了一个塑料篓,更觉得好奇,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老师面带笑容地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游戏。接着教师提出要求:小组每人将6个小球往篓里掷一次,分别记下篓内、外各有几个小球,然后根据篓内外小球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得出的算式既对又多,待学生都掷完一次,集中反馈,有关6的加减法算式便全部呈现出来了。学生们看似在玩,其实在自身的活动中就学到了有关6的加减法知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因而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点出发,如儿童喜欢听故事和富于幻想,不妨“投其好而行之”,教学时可以把某些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如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出示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和一幅狐狸设计好的陷阱图,让善良纯真的孩子们帮助小白兔找到设有陷阱的路线,然后绕过陷阱平安回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在自然、美好、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感受数学存在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现今社会中,任何领域都离不开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他们的知识活动便能自觉、顺利的发展,从而形成相应清晰的知识结构。根据儿童这一认知特点,如果我们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运用到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往往会收到可喜的效果。如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一课,我设计情境如下:星期天,小明和妈妈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小明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小明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让学生(2人小组)选一选,有哪些买法;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要求对话、操作)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激发了他们想学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以往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摆小棒——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了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不是十分清晰。没有目的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像上面的这个案例,教师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思起于问,源于疑”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课程标准新教材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弄清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充分发挥资源教材的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精心设计认知冲突,巧设悬念,激发求知欲,产生兴奋点,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我为学生创设了“食品屋”这一生活情景,学生拿着钱到食品屋选购商品。第一层次:老师呈现信息“我带了20元钱,想买饼干……”引发学生提问。甲学生:“得先看看一包饼干多少钱?”乙学生:“一包饼干5元钱,20元钱可以买几包饼干?”第二层次:学生拿着钱,互相提供信息发问,解决问题。第三层次:鼓励学生创新。有学生提出买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四、创设实践性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重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生活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态度和实践探索能力。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探究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怕学生犯错而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地把实践步骤分得委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干什么都束手束脚,探究意识又何谈起?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如一年级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学生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举的物体长度后,当堂再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度,有的趴到地上量地砖的长度……有一位学生想量黑板的长度,却遇到了尺太短的困难,就发动其他同学一起来想办法。他们想出“用短尺一把一把接起来”、“先用短尽量,量一段就用铅笔作记号再量”,还有学生想到解下身上的皮带,先用皮带量,再用尽量皮带的方法。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想了许多方法,最后学生“否定”了这些办法说:“只要到体育室借一把长长的卷尺来,一下子就可以量出黑板的长度了。”这时,学生们一下子顿悟了,有的说妈妈裁衣服的软尺也可用,有的说出办黑板报时用的米尺也能用……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
良好的参与兴趣可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而实践探究的情感体验又可以再激起参与的兴趣,从而形成乐学善思的不竭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更持久,关键还在于让学生掌握参与学习实践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意为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 【发布时间】2018/3/12 14:47:01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