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美育渗透;
【正文】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那里有数学,那里就有美。”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小学数学中广泛而丰富的审美内容,就成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前提和关键。下面,谈几点建议。
一、在愉快中渗透美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在教材中渗透美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小学数学教材都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三、在兴趣中渗透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得诱发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后,再连加,越来越麻烦之后,能否简便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问:谁能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呢?有生说:可以用乘法。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初次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展现数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在情境中渗透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如一位教师在讲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这样引入:“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责他不老实的理由在哪儿呢?”这种讲法与直接引入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动的形象,进而斥之于丰富的情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五、在形式中渗透美
形式美,它是用数学的骨架构造的,却被赋予了非数学的血肉。因此它不再干瘪,而是丰满起来了。于是它们在小学生的眼中也成了“美的事物”。比如说单个的“+”号,你看不出它有什么美。但是通过下面的小故事它就会“美”起来:有一只小狐狸躲在大树下掉眼泪,因为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和它做朋友。森林女神知道了,就送给小狐狸一支“加号魔棒”。女神说有了“加号魔棒”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小狐狸拿着魔棒经过河边,3只鳄鱼和5只青蛙都笑眯眯地过来和小狐狸打招呼。小狐狸数一数,哇!它有8个好朋友了……这里,枯燥的加号摇身一变成了充满魅力的“加号魔棒”,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它的可亲呢?这种“形式美”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形成学生长久的数学兴趣是何等重要啊!
六、从习题中渗透美
数学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低年级205人,每人植1棵树,中年级198人,每人植2棵树,高年级226人,每人植树3棵,全校共植树多少棵?”我教学时,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美化家园,改善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美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借助行之有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使所有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做到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在愉快中渗透美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在教材中渗透美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小学数学教材都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三、在兴趣中渗透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得诱发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后,再连加,越来越麻烦之后,能否简便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问:谁能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呢?有生说:可以用乘法。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初次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展现数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在情境中渗透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如一位教师在讲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这样引入:“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责他不老实的理由在哪儿呢?”这种讲法与直接引入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动的形象,进而斥之于丰富的情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五、在形式中渗透美
形式美,它是用数学的骨架构造的,却被赋予了非数学的血肉。因此它不再干瘪,而是丰满起来了。于是它们在小学生的眼中也成了“美的事物”。比如说单个的“+”号,你看不出它有什么美。但是通过下面的小故事它就会“美”起来:有一只小狐狸躲在大树下掉眼泪,因为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和它做朋友。森林女神知道了,就送给小狐狸一支“加号魔棒”。女神说有了“加号魔棒”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小狐狸拿着魔棒经过河边,3只鳄鱼和5只青蛙都笑眯眯地过来和小狐狸打招呼。小狐狸数一数,哇!它有8个好朋友了……这里,枯燥的加号摇身一变成了充满魅力的“加号魔棒”,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它的可亲呢?这种“形式美”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形成学生长久的数学兴趣是何等重要啊!
六、从习题中渗透美
数学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低年级205人,每人植1棵树,中年级198人,每人植2棵树,高年级226人,每人植树3棵,全校共植树多少棵?”我教学时,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美化家园,改善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美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借助行之有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使所有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做到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 【发布时间】2018/3/12 14:50:21
- 【点击频次】335